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说话能力增强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强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存在的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了手机的普及化。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书写能力、记忆能力,人们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指出下列各句对人物描绘所采用的手法。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便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他一手拿着布,的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第二句好在哪里。
⑴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立在门框里。
⑵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指出下列句子中“老实”一词的不同含义。
⑴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⑵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悲惨命运
[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时间一分接一分地过去了,到拜访者觉得自己真的该走了的时候,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呃,我想我……”紧接着主人就说:“噢,你这就要走吗?时间真的还早呢!”于是拜访者拿不定主意的尴尬就接踵而至了。
在我所知的这类事情中,最悲惨的例子要数我可怜的朋友动三先生了。他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从所拜访的人家里脱身。他是那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
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他到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呃,我想我……”
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动三先生,你真不能再多待一会儿吗?”
动三从来都是说实话的。“噢,我能。”他说,“当然,我--呃--可以再待一会儿。”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来。
“呃,现在,我想我真的……”
“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我还以为你可以留下来吃饭呢……”
“呃,是可以的。”动三说,“假如……”
“那就留下来吧。我肯定我的丈夫会很高兴的。”
“好吧,那就留下来吧。”他颓然回到椅子上,灌了一肚子的茶水,怪难受的。
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饭。动三从头到尾都在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主人一家都在纳闷,不知动三到底是因呆笨而显得闷闷不乐呢,还是仅仅只是呆头呆脑的。
吃完饭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拿出照片给他看。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到八点三十分的时候,动三已经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动三站起来:“现在告辞了。”他以恳求的口吻说。
“告辞?”他们说,“才八点三十分,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
“没什么事。”他承认,然后苦笑了一下,接着又闷声闷气地坐下来。
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的宝贝儿子--那个可爱的小调皮鬼把动三的帽子给藏起来了,因此,男主人说,动三先生非留下来不可了,于是就请动三一起抽烟聊天。动三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果断地离去,可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厌烦他了,就用反话挖苦他说:“动三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我们可以给你临时搭一个铺。”动三误解了他的意思,竟然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便为他安排了一个空房间,内心却狠狠地诅咒他。
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进城上班了,留下动三和家里的宝贝儿子玩。动三一天一直在琢磨着回去,可他又左右为难。男主人傍晚下班回来了,他发现动三还在家里,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开个玩笑把动三支走,于是说:“我认为该向动三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一阵,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怪可怕的。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在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再来一杯茶,再拿照片来!哈!”
在动三假期的最后一天,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动三去世了。人们说在他临终之际,他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选自《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描写人物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
B.小说结尾描写“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主要目的是照应开头“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一句。
C.小说以动三的悲惨命运为线索,以人物行踪为顺序,文脉清晰。作者自始至终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动三的同情和褒扬。
D.女主人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但动三只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就站起来想走,这表明动三心不在焉,急着告辞回家。

E.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动三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预付食宿费、被主人误解带来的思想折磨等。
文章开头“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运用了巧合和幽默的手法。请你结合小 说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简要概括主人公动三的性格特点,并探究造成动三先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用“疯长”来形容网络文学十年间的发展是毫不为过的。十年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网络文学以原生态的迅猛生长力突飞猛进,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天这个网络无所不及的时代,网络的触角有多长,网络文学的枝蔓就能延伸多长。
那么,疯长过后,网络文学接下来的目标是否还仅仅满足于攻城略地、占领地盘呢?在具备了与传统纸质文学平分天下、分庭抗礼的资格后,网络文学是否已经到了捡省自己的时候?
首先,“我是谁”:身份的迷失。什么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什么?在我们当初很随意地冠之以“网络文学”之名后,网络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胀破了这一命名本身的内涵所指,导致今天网络文学身份的迷失。无疑,网络文学最初是为了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区分而提出来的,所以,这一命名标示的是这一文学的传播载体,而非其属性与特质。但是,发展到今天,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结状态。不仅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已经渐次地融入传统的作家队伍和作家组织当中,更为复杂的还在于,网络文学已经不仅仅栖居于网络,很多网络文学作家在名声鹊起后也向纸质媒介进发,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在出版社出书;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许多传统作家也喜欢把作品粘贴到网上,在网上首发。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文学如果还仅仅泛指一切“网络上的文学”,显然已经毫无意义。
摆在网络文学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其一,继续我行我素,继续狂欢;其二,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的规模扩张转向“集约型”的品质提升。继续我行我素的狂欢当然可以,也来得自由省力,但是,如果没有品质作为保障,当网络文学带给人们的新鲜刺激渐渐退却之后,这场狂欢还能持续下去吗?高歌猛进的态势还能得以维持吗?由此可见,占得“市场份额”后的品质提升,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文学必须作出的决断。
没有一个健全、平衡的文学生态系统,任何文学都难以获得持久而健康的生长。这正是目前的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缺失的。有论者曾指出,网络文学目前是处在“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状态,其实,如果从整个文学生产的全过程来考察,网络文学缺失的岂止是这“三无”。首先,就创作主体而言,与传统纸质文学作家相比,网络文学作者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千差万异,更遑论文学修养,这就使得网络文学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作品创作中,没有一种有效的价值观念的引导,有作者为了赚取点击率,不惜“爆猛料”、“造噱头”,导致一些作品格调低下。再次,作品产生后,无论质量优劣,趣味高低,人人可以凭借网络瞬间将其传播出去,既无审查,也无监管。最后,在作品传播的过程中,没有文学批评的参与和优胜劣汰的淘选机制。如众所知,创作与批评是文学的两翼,失去文学批评的网络文学注定难以完成漂亮的飞翔。同时,优胜劣汰的淘选机制也是任何文学健康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7月14日,有删改)
下列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的命名最初是为了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区分而提出来的。
B.网络文学目前缺失的是“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
C.网络文学在带给人们的新鲜刺激渐渐退却之后必须提升作品品质。
D.网络文学要健康生长,必须有优胜劣汰的机制和文学批评的参与。

下列关于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突破人们传统的思维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编织自己的文学梦想。
B.网络文学攻城略地后,和纸质文学几乎呈现出平分天下、分庭抗礼的局面。
C.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在本质上都属于文学,都要有监管、有批评、有引导。
D.网络文学虽发展迅猛,但短时间内难以拥有像纸质文学那样的生态系统。

根据原文信息,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品质提升后,还继续保持高歌猛进的态势。
B.网络文学作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差异大。
C.将来网络文学作家向纸质媒介进发,出版自己的书籍。
D.网络文学通过优胜劣汰的机制,剔除糟粕、留住精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