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纺织
B.宁能其夫子衣:使……穿衣
C.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妾也客:把……当作客人
D.孟子,遂留其妇谢:感谢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①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②徙舍学宫之旁     ③孟母以刀断其织
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⑤妇辞孟母而求去   ⑥孟子谢,遂留其妇

A.①②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各5分)
⑴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⑵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遇不偶,困于名场。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使即官署受灯火①,时赐钱谷恤其家。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及放榜时,依然铩羽。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闻,召之来而慰之;生零涕不已。公怜之,相期考满②入都,携与俱北。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函致之,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传之卧榻。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使人返白。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迎而问之。生曰:“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绝慧,凡文艺三两过,辄无遗忘。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生以生平所拟举业悉录授读,闱中七题,并无脱漏,中亚魁。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生惨然不乐,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公子又捷南宫③,授部中主政,携生赴监,与共晨夕。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曰:“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生亦喜。择吉就道,抵淮阳界,命仆马送生归。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生凄然曰:“今我贵矣!三四年不觌,何遂顿不相识?”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生闻之,怃然惆怅,立扑地而灭。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灯火:灯火费;②考满:明清时考察官吏的一种制度;③捷南宫:指在会试中考取了进士。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词赋,冠绝当时绝:超过
B.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遗:遗留
C.公适以忤上官免忤:冒犯
D.疾革难遽瘥,请先发瘥:病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辞而归,杜门不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B.生以生平所拟举业悉录授读
使者大喜,女口惠语以让单于
C.而所遇刁二偶,困于名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D.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
险以远,则室者少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叶生的文章名冠—时,但时运不济,科举考试屡试不中,丁乘鹤见到他的文章大加赞赏,时常给些钱粮让他养家。
B.叶生参加乡试,由于丁乘鹤在学政面前说了不少好话,最终金榜题名,丁乘鹤将考卷底稿拿来看,击节称赞。
C.叶生十分感激丁乘鹤的知遇之恩,尽心尽力教授他的儿子,使丁再昌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及第,最终在礼部做了官。
D.丁再昌考中进士后,叶生最终也考中了举人,他衣锦还乡,可是他的妻子看到他死而复
生,惊吓得扭头便跑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卒免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自请且留此县,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乃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尊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乃召见诸曹吏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迂廷尉,职典决疑,当谳②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吏,谓日:“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谳(yan):审判定罪。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公卿子著材知名著:显著
B.博本武吏,不更文法更:更改
C.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论:论罪,判定罪行
D.正监以为博苟强强:逞强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一组是
①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②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
③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④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⑤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
⑥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
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组织者,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C.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
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D.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11.将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
答:
(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答:
(3)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
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举规上计掾。
其年冬,征还拜议郎。论功当封。而中常侍徐璜、左倌欲从求货,数遣宾客就问功状,规终不答。璜等愤怒,陷以前事,下之于吏。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①。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会赦,归家。
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日:“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及奂迁大司衣,规复代为度辽将军。
规为人多意算,自以连在大位,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会友人上郡太守王旻丧还,规缟素越界,到下亭迎之。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公违禁宪,当急举奏。芳曰.“威明欲避第仕净.故激发我耳-.吾当为朝廷爱才,何能申此子计邪!”遂无所问。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规自以西州豪杰,耻不得与②,乃先自上曰:“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也,又臣昔论输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上书讼臣,是为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朝廷知而不问,时人以为规贤。
(节选自《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注】①左校:汉代劳工营的名称。②与:这里指被牵连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寇:贼寇
B.坐系廷尉,论输左校论:判决
C.宜正元帅,以从众望从:顺从
D. 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数:屡次
3. 以下各组产子中,全都表明皇甫规荐贤让贤的一组是( )(。分)
①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
②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
③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
④愿乞冗官,以为奂副
⑤规缟素越界,到下亭迎之
⑥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
译文:
(2)璜等愤怒,陷以前事,下之于吏。
译文:
(3)天下名贤多见染逮。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八世孙。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
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下笔为文,若宿构者。楚材欲试进士科,章宗诏如旧制。问以疑狱数事,时同试者十七人,楚材所对独优,遂辟为掾。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
丙戌冬,从下灵武,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帝自经营西土,未暇定制,州郡长吏,生杀任情,至孥人妻女,取货财,兼土田。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贪暴,杀人盈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
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奥鲁剌合蛮以货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楚材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后以御宝空纸,付奥都剌合蛮,使自书填行之。楚材曰:“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自有宪章,今欲紊之,臣不敢奉诏。”事遂止,又有旨:“凡奥都剌合蛮所建白,令史不为书者,断其手。”楚材曰:“国之典故,先帝悉委老臣,令史何与焉。事若合理,自当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况截手乎!”后不悦。楚材辨论不已,因大声曰:“老臣事太祖、太宗三十余年,无负于国,皇后亦岂能无罪杀臣也。”后虽憾之,亦以先朝旧勋,深敬惮焉。
辰夏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皇后哀悼,赙赠甚厚。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麻里扎覆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有删节)
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笔为文,若宿构者宿:往日,先前
B.问以疑狱数事狱:牢狱
C.崇信奸回,庶政多紊庶:众多,各种
D.后有谮楚材者谮:说人坏话,诬陷人
9.以下四组句子,分别表现耶律楚材的治国有方和为人刚正一组的是()
A.时同试者十七人,楚材所对独优皇后哀悼,赙赠甚厚
B.帝重其言,处之左右即入奏,……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C.国之典故,先帝悉委老臣后不说,楚材辩论不己
D.天下贡赋,半入其家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
10、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耶律楚材是辽国的后裔,他很受金国皇帝的赏识,因为辽金之间有世仇,所以皇帝
打算帮助他报仇,但被他婉言拒绝了。
B.燕蓟地方官员有违法乱纪的行为,耶律楚材深恶痛绝,他向朝廷请旨禁止地方的政
令,并处罚了地方官员,使地方平静下来。
C.耶律楚材做官刚正不阿,很有原则,面对权势能够据理力争,虽然皇后威胁他,但
他仍然坚持维护了朝廷政局的秩序。
D.耶律楚材最后死在任期之内,他一生为官清廉,虽然多年担任朝廷的要职,但死后
只留下他喜欢的书画而没有什么财产。
11.把文言文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奥鲁剌合蛮以货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楚材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
(2)后虽憾之,亦以先朝旧勋,深敬惮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太和中,明帝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①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士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三国志·华歆传》)
注:①戢:收敛,收藏。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冠无不游行市里衣冠:借指士族。
B.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持平:与别人的观点一样
C.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识:标记
D.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多:夸赞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洪从歆言而止吾兄之盛行而夭其嗣乎
B.众乃各留所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二祖劳于前世不拘于时,学于余
D.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歆作为高唐官吏,为人低调。陶丘洪自以为比华歆高明,他想参与王芬谋废灵帝一事,被华歆劝阻,他因此佩服华歆。
B.华歆先是投靠孙权,并受以孙权的礼待。当他准备应曹操之征离开孙权的时候,孙权并不想放他走,最后孙权被他说服。
C.在华歆离开孙权的时候,很多人都给华歆送礼,华歆也回赠了他们价值相等的礼物,这些人都佩服华歆的品行。
D.魏明帝征伐蜀国,华歆认为应当以德服人,让百姓衣食无忧是治国的根本。明帝非常赞许华歆,并撤回了军队。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
译文:
(2)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士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