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这次会议主要缓和了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
A.英、法 | B.英、日 |
C.英、美 | D.美、日 |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近代中国持这一观点的应是( )
A.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派 |
C.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领导人 |
D.19世纪末维新变法的领导人 |
九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时,发现了一段史料:“天朝再败于……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你认为当时“中国知识精英”“又进一层”主要是指( )
A.实现工业的近代化 | B.实现军事的近代化 |
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D.实现思想的近代化 |
下图是某同学所记录的一节历史课笔记(部分),这节课内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 B.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
C.十九世纪末期 | D.二十世纪初期 |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镇压了太平军,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许多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其中最典型的是( )
A.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B.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者 |
C.主张维新变法 |
D.率兵收复新疆 |
如果你是19世纪60年代的一位北京青年,亲眼目睹了国家遭列强入侵,便决定加强外语能力,以便为国尽一己之力。你应该进入下列什么地方学习( )
A.总理衙门 | B.福州船政局 |
C.京师同文馆 | D.京师大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