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下列句子中“乃”和“何”的意义和用法。
1.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6.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8.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公子)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①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②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③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④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⑤,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秦)秦伯纳女五人 ,怀嬴⑥与焉。奉匜(yí)沃盥⑦,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注:①叔詹:郑国大夫②姬:姓氏③离:同“罹”,遭受
④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⑤侪chái:辈⑥怀嬴:秦穆公的女儿。
⑦奉匜(yí)沃(wò)盥(guàn)〕:怀嬴捧着盛水器浇水给重耳洗手。奉,同“捧”。匜,盛水器。沃,浇水。盥,洗手。下列选句中加点的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郑文公亦不礼焉礼:礼貌,礼节 |
B.叔詹谏曰谏: 进谏 |
C.其生不蕃:蕃:昌盛 |
D.秦伯纳女五人:纳:进献,这里指秦伯送五个女子给重耳作姬妾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郑文公亦不礼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
B.君其礼焉吾其还也 |
C.既而挥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夜缒而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公子逃亡至郑国和秦国时,郑文公与秦穆公对待晋公子的态度截然不同。 |
B.叔詹认为,晋公子的父母都是姬姓,但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
C.叔詹认为,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他是上天所开导、赞助的人呢。 |
D.重耳因为打翻的怀嬴送来的洗手的水,还生气地骂了怀嬴看不起自己,得罪了姬妾怀嬴,最后被秦穆公抓了关起来了。 |
翻译下列三个句子:(共9分)
(1)把上篇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
②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2)把课文中的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每题3分)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约束士卒,毋外交约束:管束 |
B.寻复寇常州寇:侵犯 |
C.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延:召见 |
D.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宴然:安定太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毋与争锋与陈友谅角 |
B.并为帐前先锋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 |
C.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
D.其将苏同佥驻君山吾其无东顾忧矣 |
翻译
①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
②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课内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各 题 (共6分,每题2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 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 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 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 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 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 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室西连于中闺 | B.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 |
C.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 D.朝看水东流,暮观日西坠。 |
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凭几学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②客逾庖而宴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A.两个“书”字相同,两个“逾”字不同 |
B.两个“书”字相同,两个“逾”字也相同 |
C.两个“书”字不同,两个“逾”字相同 |
D.两个“书”字不同,两个“逾”也不同 |
解释下边各句中加点的词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后五年,吾妻来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獐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传》《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与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因春水生,淮水暴涨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将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梁书·卷九》,有删节)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宗导入山道导:引领 | B.击魏洲上军尽殪殪:杀死 |
C.英自东岸弃城走走:逃跑 | D.虽公卿无所推推:推荐 |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伏尸相枕则噪而相逐 | B.乃驰骑四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因春水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D.皆以意造焉以勇气闻于诸侯 |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酷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中山王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
用斜线(/)给下列文字断句。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2)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淮水为之不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注]。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高荔行 高:推崇 |
B.而赡博不及也 赡:丰富 |
C.故议者方晋二陆 方:正直 |
D.与秦王俊交辟之 辟:征召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
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齐楚地震、水灾,采取郡国不来朝贡,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
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
(2) 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