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维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 (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必其私人私人:自私的人 |
B.明年至郡明年:第二年 |
C.除授有是非除授:授予官职 |
D.范计功行赏,奠不曲当曲当:完全恰当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
B.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
C.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
D.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一路升迁至监察御史,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理宗很认同。 |
B.杜范任职宁国府知府时,积储粮食,使府库丰盈,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任职同签书枢密院事时,针砭时弊,毫无隐瞒。 |
C.杜范不愿与李鸣复共事,提出辞职,皇帝不准,甚至不让他出城。后丞相史嵩之谋求起用复官没有成功,杜范就任右丞相。 |
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将其分化瓦解,一方面宽宥抚慰灾民使其归乡,一方面处分张世显,用计擒获斩之。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 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2) 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充岭南采访使充:代理 | B.庆礼躬至其境躬:亲自 |
C.遂罢镇兵五千人罢:撤去 |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乖:背离 |
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②独庆礼甚陈其利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④招辑商胡,为立店肆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奋少好学,节俭行义,常分损租奉,赡恤宗亲,虽至倾匮,而施与不怠。十七年,儋耳降附,奋来朝上寿,引见宣平殿,应对合旨,显宗异其才,以为侍祠侯。建初元年,拜左中郎将,转五官中郎将,迁长水校尉。七年,为将作大匠,章和元年,免。永元元年,复拜城门校尉。四年,迁长乐卫尉。明年,代桓郁为太常。六年,代刘方为司空。
时岁灾旱,祈雨不应,乃上表曰:“比年不登,人用饥匮,今复久旱,秋稼未立,阳气垂尽,岁月迫促。夫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政之急务,忧之重者也。臣蒙恩尤深,受职过任,夙夜忧惧,章奏不能叙心,愿对中常侍疏奏。”即时引见,复口陈时政之宜。明日,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阳狱,录囚徒,收洛阳令陈歆,即大雨三日。
奋在位清白,无它异绩。九年,以病罢。在家上疏曰:“圣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礼乐。《五经》同归,而礼乐之用尤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曰:‘揖让而化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孔子谓子夏曰:‘礼以修外,乐以制内,丘已矣夫!’又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厝其手足。’臣以为汉当制作礼乐,是以先帝圣德,数下诏书,愍伤崩缺,而众儒不达,议多驳异。臣累世台辅,而大典未定,私窃惟忧,不忘寝食。臣犬马齿尽,诚冀先死见礼乐之定。”十三年,更召拜太常。复上疏曰:“汉当改作礼乐,图书著明。王者化定制礼,功成作乐。谨条礼乐异议三事,愿下有司,以时考定。昔者孝武皇帝、光武皇帝封禅告成,而礼乐不定,事不相副。先帝已诏曹褒,今陛下但奉而成之,犹周公斟酌文武之道,非自为制,诚无所疑。久执谦谦,令大汉之业不以时成,非所以章显祖宗功德,建太平之基,为后世法。”帝虽善之,犹未施行。其冬,复以病罢。明年,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职过任,夙夜忧惧夙夜:整夜 |
B.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阳狱幸:驾临 |
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厝其手足厝:放置 |
D.而礼乐不定,事不相副副:符合 |
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A.显宗异其才,以为侍祠侯 | B.夫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 |
C.九年,以病罢 | D.礼以修外,乐以制内 |
请简要概括结尾段中张奋两次上疏朝廷的目的。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年不登,人用饥匮
(2)臣犬马齿尽,诚冀先死见礼乐之定。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吾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瀋,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封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倾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选自《聊斋志异·种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顷刻向尽向:接近,临近 |
B.方悟适所俵散适:恰好 |
C.急迹之迹:寻其踪迹 |
D.憨状可掬掬:用手捧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见笑于市人 且尽,把核于手 |
B.既有之,何不自食? 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
C.纳之而覆以土从容徐步而去 |
D.乃以镵伐树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2) 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这篇短文蕴含了哪些做人道理?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光有疑狱,侠谳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秩满,径入都。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城民至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司农发常平仓。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
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节选自《宋史·郑侠传》)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径入都秩:任期 |
B.羸瘠愁苦,身无完衣羸:瘦弱 |
C.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息:停止 |
D.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罪:罪过 |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安石欲使以是进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屈原列传》) |
B.①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 ②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孔子世家》) |
C.①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②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滑稽列传》) |
D.①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②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列传》)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
译文:
(2)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
译文:
(3)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译文:郑侠对王安石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太祖平袁氏,以柔为菅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魏国初建,为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掾,令曰:“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鼓吹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迁为颍川太守,复还为法曹掾。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柔谏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达等数以憎爱擅作威福,宜检治之。”太祖曰:“卿知达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举而辨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昔叔孙通用群盗,良有以也。”达等后奸利发,太祖杀之以谢于柔。
文帝践阼①,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②治道也。昔周公作诰,称殷之祖宗,咸不顾小人之怨。在汉太宗,亦除妖言诽谤之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注① 践阼:登上帝位。②缉熙:奋发前进。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励:磨砺。 |
B.愚谓乃宜贷其妻子贷:宽恕。 |
C.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走:逃跑。 |
D.诚非所以息奸省讼诚:确实。 |
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高柔为人宽容大度,处事温婉仁让的一组是()
①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②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③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④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发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柔的名声极大,县里的一些奸邪官吏听说他要来,就全都离去。但在高柔的感召之下,不久又回来,并转变成好官吏。 |
B.在宋金逃亡一事上,高柔力谏太祖减其刑罚,应时变法,终于让宋金悔悟,其他一些逃亡的士卒也因此得以活命。 |
C.在对待卢洪、赵达的事情上,高柔认为应该认真检查处理,但最终却没有能说服太祖。后来的结果证明高柔的意见是正确的。 |
D.本文按时间顺序先后记叙了高柔的四件事,从中可以看出他反对严刑重典,又不姑息养奸,主张公正执法的法治思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2)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