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全国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注: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企业有100家,其中88家为国有企业,中石化以4572亿美元营业收入位居全球第三。但中国上榜企业多属能源、矿产、银行等国有垄断行业,来自技术密集型行业相对较少,赢利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材料二:中央领导人多次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负责人薪酬结构不尽合理、监管体制不够完善、反腐败机制不够健全等。国企负责同志要强化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搞好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
材料三:2014年10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透露,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中一些大宗商品如煤炭、水泥、有色金属、钢铁等存在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我国钢铁产量达10亿吨,而需求量只有7—8亿吨。鞍钢集团一位老职工感叹“钢铁作为工业的粮食,承载了共和国多少光荣与梦想,当年能进鞍钢工作,是全家人的骄傲,如今厂里荣光不再,令人伤感。”而有专家指出,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也不必过于悲观,比如虽说粗钢过剩近亿吨,资产负债率较高,但高品质钢板却大受国内外市场欢迎,一个国家由“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认清形势认真应对才是关键。
(1)材料一蕴含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二,就如何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提出针对性措施?
(2)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评估我国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可能带来的影响﹙8分﹚
安徽省在创新上下功夫,采取多项举措,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创新消费激发潜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安徽省消费已经进入了个性化、多样化为主流的新常态。在消费市场上,不断涌现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成了新的消费亮点。随着消费升级由基本的生存消费、健康消费到享受型消费,转换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新的消费增长点,这些消费增长点是我们未来消费增长的基础,随着市场消费潜力的不断激发,未来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1)运用生产与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创新驱动推进发展】
安徽省通过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紧抓创新型省份建设契机,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增强创新活力,推进安徽发展不断升级。
(2)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建设创新型省份。
【创新作品共筑梦想】
安徽省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文化创新,开展了千名文化工作者下基层采风活动。在活动中,文化工作者们以“采”向人民汲取创作营养,以“创”为社会催生一大批情感真挚、生动活泼的优秀文化作品,以“送”为群众丰富文化生活,陶冶群众情操。
(3)根据材料,说明文化工作者下基层采风措施的文化生活意义。
当前,一个新的名词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新常态”。
材料一:“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一些“新常态”:从生产能力看,由传统产业长期供给不足,转向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从市场竞争特点看,由过去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这种转变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接近上限。
(1)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适应新常态。
材料二:经济“新常态”下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成为2015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大家认为,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2)假如你是全国人大代表,针对“新常态”下的资源环境问题应如何履职?
材料三:伴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一系列改革方案密集出炉,全面深化改革也正在形成“新常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国足球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发展质量,既要敢于出招善于应招,又要勇于破藩篱、扫障碍,通过改革破除旧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3)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改革能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材料二: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93 年 |
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
1997 年 |
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科技进步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
2003 年 |
100 名人大代表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修改科技进步法的议案 |
2004 年 |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修订科技进步法列入人大立法规划项目,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
2006 年 |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收到 1 000 多件议案,其中33.1%的议案涉及科技进步法修改、科技成果转换、促进自主创新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等 |
2007 年 |
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获得通过 |
2010 年 |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进行执法检查 |
结合材料,说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行使的职权及其作用。
发展互联网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互联网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互联网服务。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互联网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互联网产业格局,推进互联网科技创新,扩大互联网消费,规范互联网市场,维护互联网安全。
(1)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政府为什么强调发展互联网产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根据材料,运用政府职能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在互联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