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述以“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为著作主旨,立志为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史书是( )
A.《春秋》 | B.《史记》 | C.《汉书》 | D.《资治通鉴》 |
天京变乱可以说明的一个基本道理
A.农民领袖之间不能同安乐 |
B.农民阶级缺乏进取心 |
C.警惕反动势力的挑拨离间 |
D.小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阶级的自私、保守、分散 |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无法实行的共同原因是
A.处于战争年代,无安定的政治局面作保证 |
B.具有强烈的空想性 |
C.背离农民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本性 |
D.没有考虑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
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该材料不能表明的是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
B.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 |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
D.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
B.拜上帝教不适合中国国情 |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
抗日时期,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一整套殖民化的教育体制 |
B.把中国青年学生培养成日本侵华的奴才 |
C.实现对中国的殖民统治 |
D.教育制度的日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