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嘉永年间(1848-1854)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把烈火”的含意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日本新领导人”是怎样学习西方文明“增强民族力量”的。举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又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6分)结果如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举出日本改革后体制、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
1933—1939年PWA(公共工程管理局)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三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目标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典范,而不是我们模仿其他任何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个人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在我们这里,每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这是我们的特点: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
——(古希腊)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1787年5月,美国12个州的55名代表来到费城为新生的美国制定宪法,召开了为期116天的制宪会议,这也是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尽管制宪会议内部矛盾重重、派系纷争,但与会代表却有一个共识:厌恶暴政,通过制度建设避免暴政的发生。但就暴政的来源,制宪会议内部却出现了严重分歧。联邦党人认为多数人的民主容易出现暴政,地方各州容易受民意的影响,他们倾向于精英治国,主张扩大中央政府权力,缩小地方州权;“反联邦党人”则认为暴政的来源是中央政府和政治精英,他们主张建立一个贴近民众的政府,扩大州权,极力缩小中央政府的权力。
——摘自刘瑜《民主的细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当时存在着的主要矛盾。这些主要矛盾是怎样解决的?你从美国1787年宪法看出在资产阶级民主方面有哪些重大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事实上,无论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前或之后,政府没收教会财产都没有使它与罗马天主教的关系破裂。……看来经济条件所起的决定作用比宗教信念和政治形势的作用要小。加尔文教不仅在城市,而且在诸如苏格兰、波兰和匈牙利等农业国也同样赢得了信徒。路德教在经济停滞的北德意志要比在经济繁荣的南德意志发展得更为顺利。而在法国,当许多封建领主和农民皈依新教时,巴黎和许多其他城市仍坚定地信仰天主教。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
材料二
在保留他们称之为圣餐或最后的晚餐的天主教弥撒仪式方面,路德和加尔文都反对圣餐变体论,但路德坚持认为上帝不管怎样确实呈现在礼拜仪式适用的面包和酒上,加尔文及其信徒则更趋向于将之看作是一种虔诚行动,具有象征性或纪念性的特点。
两人都大量吸收了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从神的赏罚观点看来,人依靠自己的行动永远不能解救,人具有的感化只能来自上帝的自由行动。加尔文是一个严厉的人性批评家,他觉得获得感化的人相对来说寥寥无几。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是虔诚的信徒,是一小部分不靠自己的功德而早就被选定会得到拯救的人。
加尔文教徒不承认教会从属于国家,不承认任何政府有权制定有关宗教的法律。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
材料三
欧洲的上层阶级有一种共同的、国际性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主体是法国文化。但是,英国也颇为重要。一直以来,人们多少认为英国属于欧洲的边陲地区,现在英国向中心靠拢了。可以说,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为欧洲“发现”了英国。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推动宗教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马丁·路德新教和加尔文教的主张有哪些异同?
(3)结合材料三并根据所学知识,法国文化成为欧洲文化的主体主要得益于哪一重大事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发现”了英国哪些先进的文化?
(4)根据所学知识,14~18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反封建的内涵经历了怎样的演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战国时代王权瓦解之后,孟子显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了。……这种社会分工的社会观念被他转手用来阐述等级的分工,于是职业差异的合理性便挪移用在了社会差异的合理性。
人怎样才能更好地“群”?荀子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说要使“群”有秩序,不混乱,恰恰在于如何“分”, “分”一面作“区分”解,一面作“定分”解,有了等级的区分,各守自己的本分,社会就可以有秩序。荀子认为“知”虽然可以节制“欲”,但很难完全控制情欲的发动,所以他特别重视“权衡”,……而“权衡”除了内在的理性之外,就只有制度性的礼与法了。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被罢黜的田蚡又一次当政,便与雄心勃勃的汉武帝一道:“黜黄、老、形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
早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就下令在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中,一律采用程朱一派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标准注本。永乐年间,明统治者接受儒家学者的建议,下令由官方出面,编修有关程朱理学的著作,由此开启官修理学书籍的先声。
——艺术中国网《儒学发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孟子和荀子在维持社会秩序上主张上有什么异同?有人说荀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向意识形态转化定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请从荀子思想切近实际与开放的思路两方面予以解释。
(2)材料二、三共同的主题是什么?从儒学自身发展及时代背景分析这一主题的实现条件。这一主题的实现对儒学自身发展及思想文化有什么影响?

历史地图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下面四张图,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边疆呈现出动态性和多元性,以欧洲最为典型。比较图1和图2,提取有关欧洲疆域变化的信息(至少2项),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二


图4 19世纪大英帝国(黑色部分)疆界图
(2)“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它本来就是传统的或近代的、多形态的、观念的、文化的、利益的、移动的、无形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近代化历程紧密相连。
请回答:依据图3 和图4 提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要求:史论结合、叙述成文、逻辑清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