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
|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
|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
|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
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 |
| B.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 |
| C.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 |
| D.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
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 A.国王 | B.议会 |
| C.内阁 | D.最高法院 |
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 A.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 |
| B.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持否定态度 |
| C.物质文明的发展会降低人类的幸福感 |
| D.五四运动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觉醒 |
罗荣渠在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从表面上看,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西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材料中“三次现代化努力”指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 |
| B.洋务运动一戊戌变法一清末新政 |
| C.戊戌变法一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
| D.太平天国运动一义和团运动一辛亥革命 |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反映了孙中山
| A.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 |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
| 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 D.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