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杜亚泉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一文,他认为“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穷者”。下列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 A.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 | B.完全排斥西方文明 |
| C.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 D.全面继承洋务思想 |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或称作“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个股份公司。1600年12月31日由英皇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它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1874年被解散。导致其被解散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度、香港等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
| B.东印度公司与英国政府矛盾日趋尖锐 |
| C.工业革命的影响 |
| D.东印度公司自身管理不善 |
法国著名思想家菲利普·内莫《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中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做了这样的阐释:“(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据此,作者认为
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C.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
D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比较下表所显示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产品出口的走势,从中可以反映出我国
| A.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 |
| B.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
| C.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 |
| D.民营经济也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说:“革命胜利后,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阶段,使国家实现工业化,国营经济不断壮大,待条件成熟后,再采取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材料主要表明
| A.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势在必行 |
| B.社会主义革命正在进行 |
| C.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
| D.社会主义改造出现过快现象 |
甲午战后,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朝健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获,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人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们
|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 |
| B.认为法英俄是继日后侵华的主要敌人 |
| C.强烈要求变法图强 |
| D.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