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分配率一般为54%—65%,而我国的则为15%—21%。下列有利于提高我国分配率的是
①健全以税收、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
②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③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
④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各国文化交流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
| 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
|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终极目标 |
|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
| D.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大同社会” |
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腰鼓等,都是在汉代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才能“流长” |
| B.中华文化独具特色 |
| C.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 |
| D.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
有人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 B.否认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
| 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 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 A.潜移默化的 | B.深远持久的 | C.积极向上的 | D.只存在于精神领域 |
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
|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
|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 D.文化就是语言、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