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9 月底,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有关农民股份合作改革试点方案,此方案将农村土地流转作为重点,这一举措是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后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需要。土地流转有利于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②从制度层面上维护农民对土地所有权
③保护农民承包权带来的生产要素收入
④完善承包经营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实力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谈虎色变”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知道虎的厉害。比喻一旦提到可怕的事情就会情绪紧张起来,连脸色都变了,但对动物“谈虎”却不能使其“色变”。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实践决定认识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③动物的意识水平比人类差了实践
④动物没有第一信号系统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这就是物联网。物联网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意思”这样一幅智能图景。物联网的出现说明
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创新即与众不同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学者王国维把诗歌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白云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哲学上看,“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体现了
A.“物”与“境”并没有严格的区分,都是“物”在相对静止下的表现 |
B.诗人通过直接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境”与“物”的绝对对立 |
C.诗歌意境是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产物,是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物质载体 |
D.诗歌意境蕴含创造性,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
在鲁迅看来,文化的发展“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无法遏止,假使能够遏止,那就成为死水,纵不干涸,也必腐败的。”这一比喻蕴涵的哲理是
A.事物变化无常 |
B.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 |
C.自然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D.人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
“花开花落各有时”但是人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达到“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秋来不相关。”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C.规律是可以利用和改变的 |
D.人们可以利用客观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