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
| 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
|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
|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
下列这组图片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的内容是:( )
| A.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
|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
| C.改革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 D.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
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 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31.9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 850万户,从业人员5 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 349万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
| B.个体经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 |
| C.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 |
| D.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 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
| 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
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合作化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又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这说明两者( )
| A.性质上完全相反 |
| B.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
| C.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
| D.都是为了促进和发展生产力 |
下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
①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