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
……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
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关于白莲教起义原因的阐述?请简要分析
(3)同一历史时期,英国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及其原因是什么。
(4)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何先生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律·名例律》中指出:“在律,‘正赃’唯有六色: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自外诸条,皆约此六赃为罪。”第138条规定:“诸监临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第33条规定:“诸以赃入罪,正赃见在者,还官、主;已费用者,死及流配勿征,余皆征之。”《断狱律》总第493条规定:“诸应输备、赎、没、入之物,及欠负应征,违限不送者,一日笞(chi,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十,五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 第18条规定:“即监临主守,于所监守内犯奸、盗、略人、若受财而枉法者,亦除名;狱成会赦者,免所居官。”第136条规定:“诸受人财而为请求者,坐赃论加二等;监临势要,准枉法论。”
—— 选编自《唐律》
材料二一般来说,在西方绝大多数国家不存在制度性的系统腐败,虽然那儿腐败丑闻也屡有披露。早在1776年瑞典就开放了政府记录,供民众查询;美国1976年通过的“阳光下政府法”规定,联邦政府的50个机构和委员会的会议必须公开举行,应律师的请求根据法律许可而举行的秘密会议除外;美国的媒体也可几乎无限度地报道所有的人物和事件,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通过自主的新闻报道、转播、调查、评论等,发达国家的各级官员都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尼克松抱怨,即使换一把椅子,也得小心翼翼,以免被新闻界抓住了口实;1971年《纽约时报》连载美国卷入越战的文件,尼克松总统以涉及国家机密为由要求停止连载,但《纽约时报》拒绝,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最后法院裁决,总统败诉,报纸继续连载。
现代国家主要有预防性的廉政规范立法与惩治性的反腐立法,前者如美国有“从政道德法”,英国有“荣誉法典”、“防腐败法”等;后者如美国有“1977年涉外贿赂法”,德国有“利益法”、“回扣法”等。
现代国家反腐败无禁区,通过落实弹劾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即使像贵为总统的尼克松、克林顿,也免不了尴尬甚至下台的命运。
西方国家克服了早年的恩赐官职制、政党分肥制的弊端,逐步发展为如今的占职位少数的政务官由党派轮流充任、占职位多数的事务官由考试录用的制度。美国规定,政务官官职不得作为竞选的许诺;事务官不受政务官更迭的影响,其升迁实行考绩制,不犯过失即不得被解职。
——选编自《西方国家的反腐败机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律》对官吏经济犯罪类型的规定,归纳其对官吏经济犯罪的处理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方国家实行的反腐败措施。谈谈其对我国现在的廉政建设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尊重传统也成为英国宪法效力的源泉。英国的宪法并不具有至上性, 英国有的只是议会至上。英国宪法由大量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所组成。……这些宪法性法律和宪法惯例在法律效力上远远超出一般的法律, 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高度的稳定性。……
宪法性法律和普通法律的不同点就在于: 普通法律的权威是因为它是由议会制定的有强制力的文件, 而宪法性法律的权威是来自于文件所确认的事实本身, 不仅仅因为它是议会制定的法律文件……
……在英国的宪法中, 宪法惯例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所调整的政治行为的重要性上都占重要地位。实际上, 英国人宁愿把许多重要的宪法问题交由宪法惯例而不是宪法性法律去调整, 如英国的虚君制, 责任内阁制等。这些宪法惯例虽然并没有直接的法律效力, 事实上却在英国得到了普遍的遵守。究其原因, 也在于人们尊重传统的保守主义信念。惯例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做法, 这些由实践产生的做法比依靠立法者的智慧所制定的成文法律更受英国人的尊重。他们把其视为理所当然, 任意改变这些习惯的做法都会冒极大的政治风险。正是由于存在于英国人当中普遍的保守信念, 赋予了宪法惯例不容侵犯的特性。
——廖丹《论英国宪法的保守主义基础》
材料二威廉三世相当珍视他的那部分立法权。1689 年下院提出《三年法案》,他立即否决。直到1694 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任职法案》的通过更费周折。它最早在1692 年提出,先被上院否决,次年议会重提之,又被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做了有利于国王的修改后,才由安妮女王签署。……自1707 年起,英国君主不再行使议会立法否决权,但仍然保留着这一法律特权。……
其后在汉诺威王朝前期,即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在位时期(1714—1760 年),王权衰落加快。尤其是乔治一世,他来自北欧封建主义国家,即位时年事已高,对英国事务既不熟悉又无兴趣,厌恶议会中无休无止的辩论争吵,渐渐失去了参加内阁会议的兴趣,指定一位大臣代为主持。乔治二世沉湎酒色,懒理政事。他与其父一样一身二任:既是英国国王又是汉诺威选帝侯。多次重返故土。这必然会导致王权的削弱和议会、内阁权力的加强。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宪法与王权衰落之间的关系。(9分)

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仔细阅读如下两图,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要求:列举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证充分合理,具备论从史出的基本特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就整个欧洲而言, 工业革命之初的1800年, 超过10 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3 个, 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 而到1900年, 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 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由此可见, 在工业革命的100年中, 人口达10万以上的欧洲城市, 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 79 %。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 %。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 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 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46年, 欧洲各国居住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人口, 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 英国和荷兰为70% , 意大利为53%,德国为47%,比利时为45%,而法国只占33%。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和欧洲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近代欧洲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3年4月,清廷在户部外特别设立财政处。……1906年财政处并入度支部,由度支部接管了综理全国财政的权力。……1906年9月,户部改名度支部。……1906年5月,清政府成立了税务处。……1909年,清政府又设立了清理财政处和督办盐政处。……“一部三处”的投立和职责与人事职权的变动,使中央财政管理的事权得到了统一。
——张九州《论清末财政制度的改革及其作用》
材料二 1908年底,度支部奏定清理财政办法六条,接着又拟定了《清理财政章程》。章程规定:“清理财政,以截清旧案,编订新章,调查岁出岁入确数,为全国预算、决算之预备。”
——贾士毅《民国财政史》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决定创办户部银行。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度支部厘定《银行则例》:“其经理国库事务及公家一切款项,并代公家经理公债票及各种证券。”
——周保銮《中华银行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财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财政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