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
C.封建地租货币化 |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
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A.①②⑤ | B.①②③ |
C.②④⑤ | D.①③④ |
“为使中国革命‘越出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共产党人应该参加广州政府,以便支持革命左翼反对右翼软弱和动摇政策的斗争……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除外国租界等革命化措施的实施”。符合材料中“革命”的实践活动是
A.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 |
B.发动南昌起义,建立工农红军 |
C.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 |
D.开辟抗日根据地,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
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C.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但到1912年1月上旬,孙中山在给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复信中说:“联邦制度于中国将来为不可行,而今日则必赖各省都督有节度之权,然后可战可守。” 1月21日,孙中山在主持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上议决:“议行政方针,主张中央集权。”对上述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应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
B.孙中山主张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度 |
C.严峻的国内形势迫使孙中山调整其治国方略 |
D.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专制独裁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如。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
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 |
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 |
C.民国取代清朝、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
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