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 )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
C.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
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较为突出 |
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它表明()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 |
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 |
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
“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A.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 B.把美洲纳入世界大家庭 |
C.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导致了世界市场的最后形成 |
1931年6月,日本陆军省与参谋本部出台的《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提到:“务使关东军首脑善体中央之方针,在令后一年里,隐忍持重,避免因排日行动引起纠纷,万一发生纠纷时,应作局部处理,努力不使范围扩大。”但9月,陆军中央部接到关东军司令官的报告称:“我军正在出动主力,扫荡满铁沿线之中国军,并使之扩大化。”此材料反映出()
A.九一八事变是由中国的排日活动所引起 |
B.日本存在政府和军事集团二元化倾向 |
C.日本军部并未掌握政府实权 |
D.关东军与日本政府存在尖锐矛盾 |
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
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
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
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
美国制宪过程中,北方认为奴隶乃是财产而不是有人格的人,南方则认为奴隶人数应被列入各州人口总数。此争论反映了南北方矛盾焦点集中于()
A.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 | B.国会席位的分配问题 |
C.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 | D.联邦权力与州权划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