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
|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
|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 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继承权力和财产 | B.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 |
| 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组织 | D.“天下为公”的局面形成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振兴民族工业,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 B.接管私人资本主义的企业 |
| C.合理调整工商业 | D.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 | B.洋务运动 |
| C.戊戌变法 | D.新文化运动 |
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国际环境有利 | B.民族独立实现 |
| C.社会性质改变 | D.政府大力支持 |
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到达4/5。下列对此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 A.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 |
| B.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 |
| C.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 |
| D.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