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制成品关税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后,许多国家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进口关税来加以抵制。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 )
| A.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广泛的空间 |
| B.国际贸易额下降,进而加剧经济危机 |
| C.各国工业迅速恢复并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
| D.各工业国找到了克服经济危机的出路 |
唐朝科举制规定“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 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①有一定的资格限制 ②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③体现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④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 B.世袭制度确立 |
|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 D.世卿世禄制度确立 |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
| C.元朝的行省制度 | D.明朝的内阁制度 |
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
①封邦建国②加强中央集权③嫡
长子继承制④百家争鸣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 A.德国强租胶州湾 |
| B.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
| C.巴黎和会决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
| D.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妥协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