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仝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
|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 B.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
|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 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
2008年10月19日,党的十匕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意味着
| A.农民可以自由改变土地的用途 | B.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深化 |
| C.农民可以自由改变土地的所有性质 | D.农村经济向社会化发展 |
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 B.确认《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 C.制定了《共同纲领》 |
| D.选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
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中国旧时政府法定货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比较1872年一1892年和1895年一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从中获得的有效信息是
| A.商办企业经历了一个低谷 |
| B.官办和官商合办资本主要来自政府 |
| C.外国资本仍占优势地位 |
| D.重工业落后,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则是,为何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 B.维新变法时期 |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