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请回答:
(1)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2)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从这一曲折过程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3)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3)两个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请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请回答:
(1)凯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材料一中的这条中西通道得到的,请说出这条通道的:
名称:(1分) ,当时东起中国(1分) ,西至(1分) 。
(2)图一中这条通道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2分)?
(3)这条通道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还有价值吗(1分)?说出你的理由(2分)
(4)图二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5)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它设置的职能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后人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写诗赞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李冰因修筑了哪一水利工程获得后人如此称赞?这一水利工程修筑在我国的哪一条江上?
(2)你认为该水利工程在当时的功能有哪些?
(3)由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兴修联系到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说说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哪些方面发挥效益?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年庚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
——摘自《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帝”指谁?他属于哪一个政权?
(2)材料中的“北语”指哪个民族的语言?
(3)从材料中概括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4)本次改革在民族关系方面产生了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立场上对于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