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 1972年作
材料三:1993年10月,台湾艺术家在北京演出舞剧《薪传》。1995—2000年间,海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300多亿元,台湾同胞到大陆达1200多万人次。
请回答:
(1)分别说出材料一中两幅图(A、B)是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2)材料一反映出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什么?简述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含义。
(3)联系材料二、三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谈一谈产生变化的原因。
有一张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西北文化日报》(如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该报报道的历史事件是震惊中外的 。
(2)报纸上日期是“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这份报纸是在事件发生的第 天报导的。
(3)发起这场事件的爱国将领是 和杨虎城。目的是为使蒋介石接受他们早已提出的:停止内战、 。
(4)周恩来称张学良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最主要的原因是()
A.抓住了中国共产党的老对手蒋介石 |
B.邀请中国共产党参加谈判 |
C.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
D.停止向红军进攻 |
读《公车上书》图,联系所学知识完成
(1)“公车”又称 。
A.秀才 | B.举人 | C.进士 | D.翰林) |
直接引发上书的事件是《 》的签订。
(2)领导这次上书的核心人物是康有为和 。
(3)上书的主要内容是反对 ,请求变法。
(4)这次上书的意义是揭开了 的序幕。
某中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成立了历史兴趣小组,辅导老师布置了一个探究课题: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实现了三次历史性伟大巨变。请围绕这个中心搜集资料,设计问题进行探究。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材料和设计的问题,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探究。(13分)
材料一:翻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0年的历史,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皇冠落地后,不平等条约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做神来供奉。
材料二: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材料三: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巨变,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途。
根据材料回答:
(1)第一次革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驱领导的什么革命?
(2)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各是什么?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标志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和第二次革命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1分 )
(4)结合材料一中“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评价和材料二进行比较研究,你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5)指出材料三中取得“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我党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这次会议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6)请你分别说出领导三次革命的三个伟人。
(7)和“第一次革命”相比,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第二、三次革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独立和富强的主要原因,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你知道这两次革命中找到的正确道路分别是什么吗?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社会主义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战后和平制度”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这个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名称是什么?为确立这一“战后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列强召开了哪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签署的哪两个条约对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哪次国际会议确立的?这次会议还决定成立哪一国际组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哪两大国际组织成立?其结束标志是什么?
(3)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出现了两大突出变化,这种突出变化在世界经济方面、世界格局(国际关系结构)方面突出的表现为两大趋势,这两大趋势是什么?为此,中国应该怎么办,请你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别提出合理化建议。
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深刻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列宁
材料二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这是一个推动国家变革,开启变法图强大业的总纲领。从此,日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明治维新的时代。
——《大国崛起·百年维新》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梁启超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曾有相同的经历和命运:封建专制制度,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为此,清政府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很快崛起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五(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六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部分地区调研时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请回答:
(1)材料中列宁评价的是哪一次改革?从内容上看,这次改革维护了谁的利益?
(2)日本明治维新最有远见的措施是什么?此后,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这场变法运动的名称是什么?为达到“人才之兴”、“学校之立”,清政府建立了一所新式学校,其名称是什么?
(4)据材料写出中国“师夷长技”的自救运动名称?这一运动破产的标志是什么?
(5)为应对材料中提到的“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采取的哪一政策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五年计划模仿的成功范例?该政策和苏联五年计划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6)其中在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7)日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