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6分)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你是否同意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5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设并进行制度创新,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
——《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
请回答:
(1)材料一叙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材料一中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不得照抄原文。)
(2)材料二中秦始皇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与材料—相比,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元朝在地方行政机构制度上有何创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产生的影响。
(4)材料四中“指示”促成哪一政治制度的建立?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深远意义?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一一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指出材料一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只要有人被认为独揽一切,握有全部立法和执行的权力,……人民的损失或不幸就无法得到救济或解决”。“立法权是最高权力,其他一切权力必须处于从属地位”。“谁握有立法权或最高权力,谁就应该向全国公布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实现统治。”
——[英]洛克《政府论》(1690)
(1)概括材料中洛克的主张,并结合所学指出光荣革命后至18世纪初英国哪些法律性文件体现了上述主张。
(2)结合所学分析英国政治体制的建立对英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改革既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也是引导社会风气的一种主要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材料二“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 “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请结合所学指出在商鞅变法后这一风尚于秦国更盛的主要原因。 古代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这一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历史上成功的两次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最主要相同作用是什么?两者成功又具备了哪些相同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二 2015年4月24日,在印度尼西亚参加亚非领导人会议的各国领导人来到万隆,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出席纪念活动。(下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2)简述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