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
|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
|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
|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海禁”政策的背景的是( )
| A.“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 |
| B.“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 |
| C.“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 |
| D.“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恰当的是( )
|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
|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
|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
|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这反映了( )
|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 B.传统观念阻碍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
|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
| D.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提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下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太湖地区的小麦产量始终居全国之首 |
| B.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白银集聚地 |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 |
| D.苏杭地区的生产方式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