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
|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
|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
| 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
|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下列选项与此相符的有
①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②北宋枢密院的设置③元朝设立中书省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
右图是北京故宫内的一处建筑,对于该机构的设置,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
| B.政令统一的需要 |
|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
| D.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中、外朝制度 |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
| C.元朝行省制度 | D.明朝内阁制度 |
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
| 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 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
| C.废除原来的全部行政区划 | D.改变选拔官吏的方法,实行八股取士 |
清朝初期规定了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此项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
| A.加强了对宗教事业的管理 | B.团结了广大宗教人士 |
| C.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 D.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西藏的各种图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