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为克服超限效应( )
A.坚持适度原则,保持事物性质稳定 |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解决矛盾 |
C.充分发挥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 |
D.加强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
2014年12月17日,江苏省委书记召开学者座谈会指出,习总书记来江苏视察,希望江苏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并提出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建设、从严治党“五个迈上新台阶”的重点任务,希望江苏在过去良好工作基础上有新的作为。“四个全面”“五个迈上新台阶”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
A.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
B.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
C.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
D.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
东部地区由于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按其发展进程,有望在2015年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部地区的基础虽然大都比东部地区差,但其发展速度可圈可点,这使其有可能在2017年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说明()
A.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
B.实现全面小康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 |
C.2017年以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将彻底消失 |
D.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只能越来越大 |
“新常态”是我国当前最热的经济关键词。2014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4%,同比下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同比下降,外贸出口增幅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但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超过投资。这一加一减反映出我国()
A.经济的发展方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 |
B.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 |
C.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
D.消费贡献率的提高缩小了收入差距 |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安徽省“积极探索四化同步、产城一体的新路径,确立了以强化产业支撑保障就业、以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居、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这说明政府()
①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理念
②扩大大城市规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③加大统筹力度,协调城乡发展
④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连续多年保持GDP高速增长的W市今后不再以GDP的增长来考核政绩,而将更多地重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及人的发展等问题,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
A.GDP已不再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
B.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 |
C.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的内容 |
D.社会发展目的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