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死就不会死”“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网络语言日益显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此,有人认为,从某种角度讲,网络语言折射了时代的进步;另有人则认为,打破语法常规拼凑出来的网络语言也让人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汉语的发展。这种认识上的差异表明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对同一对象会产生多种真理性认识
③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曲折的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观性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2007年4月份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地区生猪及猪肉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一些大中城市价格涨幅较大、上涨过快,有的地方已涨到20元/公斤左右,有些城市的猪肉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2007年4月份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猪肉价格上涨,但这一上涨趋势不可能持续很长的时间。“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殖列传》)。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 )
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 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 |
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 | 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
2009年,由于我国各地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扬,许多地方的房价远远超过了普通百姓的购买力。下列拉动房价不断上升的供求因素是()
①土地、建筑材料等成本上升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上升
③国家对个人购房的鼓励性政策④房产建设标准高、面积大、质量好 ⑤人们“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⑤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如果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却减少一半,假如在市场供求关系没有变化的情况下,那么一双皮鞋可以换:
A.2件上衣 | B.4件上衣 |
C.8件上衣 | D.16件上衣 |
在集贸市场买东西,讨价还价是普遍现象。商品的卖者总是抬高卖价,买者总是压低买价,而商品的最后成交价格,则往往是买卖双方协商的结果。这种现象表明市场价格的形成:
A.取决于市场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
B.取决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
C.受当时供求关系的影响 |
D.具有偶然性,无规律可循 |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题例:假定市场上待售的商品价格额为1000亿元,且这些待售商品的价值都得到实现。若发行纸币500亿元,纸币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流通两次,此时,1元纸币相当于 ()
A.0.5元货币的购买力 | B.1元货币的购买力 |
C.2元货币的购买力 | D.4元货币的购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