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 刘伶传》云,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晨起,即科头甫:刚刚 |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间:缝隙 |
C.客伺久,辄大怒诟 诟:责骂 |
D.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 赞:帮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客有吹洞箫者 |
B.竹床一,坐以之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
C.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D.余怅然久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
B.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对丈夫的“醉书”也持几分赞赏的态度。 |
C.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考虑到积习难改,最终还是找了个借口自我安慰,顺其自然了。 |
D.作者不仅嗜书,而且嗜酒,后来他本想戒酒,但他妻子认为他和刘伶一样根本无法将酒戒掉,于是他打消了戒酒之念,而且将书斋命名为“醉书”。 |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盖 余 性 既 严 急 家 中 人 启 事 不 以 时 即 叱 出 而 事 之 紧 缓 不 更 问 以 故 仓 卒 不 得 白 而 家 中 盐 米 诸 琐 物 皆 内 子 主 之 颇 有 序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赠丁掾序
[清]侯方域
丁掾治其室成,其僚若友相与贺焉,而请于侯子为之文。
曰:今吏治之所以不古者,以择其吏胥者轻也。若丁掾①者,可谓能佐其上矣。先是,太守徐公来莅是郡,洁清而威严,犂然②不可欺,于是畏犯法者,皆缩不敢前。徐公明而善知人,独谓丁掾循循者可用也。终徐公之治,掾自守廉,而事上官谨。徐公去,其所以事其后之太守者亦然。盖掾之辟于公府久矣,迄无赫赫名,当世以此贤之。呜呼!掾者,郡邑所推择以佐其上者也,使尽若此,吏治其有不古哉!
吾闻治之成也,其源逮下,朝廷正则其官贤,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弊之革也,其流连上,吏不骫法③则官无败事,官尽无败事,则推而广之,朝廷亦无稗政。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虽未必其人尽材而贤,而谙练者或二三十年,最少者亦且十余年,竭其力于文学,而又束之以律令,其于一切之章程,皆口能熟之,而手能习之,上呼则胥趋,上画则胥诺而已。行之百年,而其势积轻④,而杂于是,其中虽有杰异可自见者,亦遂不自爱惜,而消磨无余。故其政之得失不在吏。
然则由今之俗而欲如昔者,用所不择之吏,未有不败者矣。何也?得非其独得,而失非其独失也,且天下殆未睹廉谨之效也。由今思之,果自守廉,则于人无多求;果其事上官者谨,则不依倚于非其道。无多求,则其俗安;不依倚于非其道,则其政肃。政肃而俗安,虽天下盛治,可想见也。故效于其职,无大小也,惟效其职则理。苟身实任其职,而以为小者不足为,则进而一邑之令,进而一郡之守,更进而天子之相,位愈尊则愈易旷,名愈高则愈易诿,又岂有绩用之可见耶?
掾,敬勖矣!苟能守其廉谨而勿失,则所成就殆未可量也,区区以其居室长子孙已哉?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①丁掾(yuàn):其人不详。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②犂(lí)然:明察,明辨貌。③骫(wěi)法:枉法。④积轻:积久(或时间长了)而被轻视。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亦无稗政稗:不好的 |
B.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一:统一 |
C.皆口能熟之,而手能习之 习:熟习 |
D.掾,敬勖矣勖:勤勉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僚若友相与贺焉若丁掾者,可谓能佐其上矣 |
B.行之百年,而其势积轻然则由今之俗而欲如昔者 |
C.掾者,郡邑所推择以佐其上者也竭其力于文学,而又束之以律令 |
D.于是畏犯法者,皆缩不敢前果自守廉,则于人无多求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掾之辟于公府久矣,迄无赫赫名,当世以此贤之。
②位愈尊则愈易旷,名愈高则愈易诿,又岂有绩用之可见耶?
③苟能守其廉谨而勿失,则所成就殆未可量也,区区以其居室长子孙已哉? 关于整顿吏治,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嘿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卒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上意遂定。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来矣。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诸酋相目以退。翌日,策凌如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穷:穷究,彻查 |
B.卒以马病,不能穷追病:生病 |
C.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徇:示众 |
D.事集,万世和好集:成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均之二策,宁许以负奏曲 |
B.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请于大将军马尔塞不拘于时 |
D.诸酋相目以退不赂者以赂者丧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傅鼐“为人刚直”的一项是()
①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②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
③用兵数年,所言验④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
⑤公愤激,自率所部出⑥辄迎拒曰:“王误矣!”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胁从的人不予治罪,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 |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兵马疲惫无援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获得皇上的嘉奖。 |
C.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唯唯诺诺,只有傅鼐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当面具体指出他的错误。 |
D.作者对傅鼐的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的过失并不隐讳,对主人公生平的记叙客观真实。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恶已诛,胁从罔治。
(2)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3)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瞻不能违,解职随从,为柳建威长史。
弟晦时为宋台右卫,权遇已重,于彭城还都迎家,宾客辐辏,门巷填咽。时瞻在家,惊骇谓晦曰:“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及还彭城,言于高祖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过二千石。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荣冠台府,位任显密,福过灾生,其应无远。特乞降黜,以保衰门。”前后屡陈。高祖以瞻为吴兴郡,又自陈请,乃为豫章太守。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晦遂建佐命之功,任寄隆重,瞻愈忧惧。
永初二年,在郡遇疾,不肯自治,幸于不永。晦闻疾奔往,瞻见之,曰:“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时果有诉告晦反者。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瞻曰:“吾有先人弊庐,何为于此!”临终,遗晦书曰:“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弟思自勉厉,为国为家。”遂卒,时年三十五。
瞻善于文章,辞采之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灵运父瑛,无才能。为秘书郎,早年而亡。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谓瞻曰:“非汝莫能。”乃与晦、曜、弘微等共游戏,使瞻与灵运共车;灵运登车,便商较人物,瞻谓之曰:“秘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灵运默然,言论自此衰止。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姊俱行将:带着 |
B.而人归趣乃尔趣:奔赴,奔向 |
C.志用凡近凡:平凡 |
D.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抗:争斗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 |
B.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 |
C.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 |
D.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瞻知恩图报。叔母把他们弟兄养大成人,他们对叔母也如同亲生母亲一样,甚至叔母要到吴郡去,谢瞻也辞官跟了过去。 |
B.谢瞻有先见之明。向高祖要求对自己的弟弟谢晦降职,结果高祖很爽快地答应了他。 |
C.谢瞻重视手足之情。临终的时候,还写信要求谢晦多加勉励,一心为国为家。 |
D.谢瞻受人推崇。族叔谢混请谢瞻对族弟谢灵运进行教育,结果谢灵运改变了原来评价别人的毛病。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
(2)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 |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 |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伏:认罪 |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译文:。
(2) 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东平宪王刘苍,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苍少好经书,有智思,显宗甚爱重之。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
四年春,车驾近出,观览城第,寻闻当遂校猎河内,苍即上书谏曰:“臣闻时令,盛春农事,不聚众兴功。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帝览奏,即还宫。
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不听。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
肃宗即位,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后帝欲为原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而止。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苍悉心以对,皆见纳用。
六年冬,苍上疏求朝。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谒者赐貂裘,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乃亲自循行邸第,豫设帷床。苍以受恩过礼,上疏辞曰:“臣闻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中宫注亲拜,事过典故,臣惶怖战栗,诚不自安。此非所以示群下、安臣子也。”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
苍还国,疾病,帝驰遣名医,使者冠盖不绝于道。明年正月薨。元和三年,幸东平宫,帝追感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初,苍归国,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皆引见于前,既愍其淹滞,且欲扬苍德美,即皆擢拜议郎。
论曰:孔子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取材于《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注】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借指皇后。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 分)
若 其 辞 至 戚 去 母 后 岂 欲 苟 立 名 行 而 忘 亲 遗 义 哉 盖 位 疑 则隙 生 累 近
则 丧 大 斯 盖 明 哲 之 所 为 叹 息 呜 呼 远 隙 以 全 忠 释 累 以成 孝 夫 岂 宪 王 之
志 哉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苍以天下化平 以:认为。 |
B.寻闻当遂校猎河内 寻:不久。 |
C.上疏归职,帝不听听:允许。 |
D.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 省:反省。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 不依据礼法而采取的行动,不是用来昭示四方的做法。 |
B.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 (肃宗)尊奉恩礼超过前代,历代帝王中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 |
C.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 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派人(前往)征求(刘苍的)意见。 |
D.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
皇后亲自(向臣)行拜礼,(臣所接受的)礼遇超越了常例的规定。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刘苍作为皇亲被封王,但其影响大、有声望靠的是自身才智。 |
B.刘苍多次向帝王提意见,非但没有触怒帝王,反而很受器重。 |
C.刘苍经历艰辛朝见君王,肃宗到郊外迎接以示对刘苍的尊重。 |
D.丁、周二位辅佐刘家几代人的事实,侧面显示出刘苍的魅力。 |
文中说:“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结合文意,概括东平宪王的“好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说明。(6 分)三、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