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流行的直饮机的核心部件是逆渗透膜,它利用逆渗透原理,通过水压使水由较高浓度的一侧渗透至较低浓度一侧,理论上在较高浓度侧的所有细菌及不纯杂物、可溶性固体物和对人体有害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不能渗入高精密的逆渗透膜,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根据上述信息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逆渗透过程与渗透作用的差异是前者需要消耗能量 |
B.逆渗透膜也具有细胞膜的识别功能 |
C.逆渗透膜上有载体蛋白,可以选择性控制有害物质 |
D.逆渗透膜祛除有害物质的能力胜过生物膜,可放心饮用 |
右下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BC段和JK段DNA含量增加的原因相同 |
B.A点与F点比较,K点与N点比较,DNA含量和染色体数量均不变 |
C.HI段DNA含量加倍是受精作用的结果 |
D.GH段的细胞若在激素等诱导下,可能恢复分裂能力 |
ATP是生物界通用的“能量货币”。在晴朗的日间,某一绿色植物体内几种产生ATP的途径中(产能途径产生的能量均以ATP来衡量),总产量最多的是
A.所有叶肉细胞线粒体内膜上产生的ATP |
B.所有叶肉细胞叶绿体类囊体上产生的ATP |
C.所有叶肉细胞细胞溶胶中产生的ATP |
D.所有叶肉细胞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ATP |
如右下图表示细胞膜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此图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观察到的 |
B.此图无法判断哪侧是膜内,哪侧是膜外 |
C.①与②均可以运动,所以形成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D.若用荧光对细胞膜进行标记,一般标记在②上 |
2011年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从上述的论述中,不能得出的是()
A.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分解者 |
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
C.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主要是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
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
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图中共有5种核苷酸 |
B.甲、乙、丙中“A”代表的物质均不相同 |
C.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 |
D.在小鼠的口腔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麦芽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