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 A.唐朝设立三省 | B.宋朝设参知政事 |
| C.明朝设置内阁 | D.清朝设置军机处 |
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 A.礼 | B.义 | C.仁 | D.忠 |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篇章。请问这一时期黄河安流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
| 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
| 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
| D.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 | 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 |
| 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 | 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 |
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官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 ( )
| A.地方的封疆大吏 | B.中央朝廷的重臣 |
| C.皇帝的内侍人员 | 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
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 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
| 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