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当宣言出版时,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运动却恰恰相反。”材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奋斗的目标是( )
| A.实现社会主义 | B.革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
| C.解放被压迫民族 | D.为工人阶级谋取利益 |
唐朝颁布的《关市令》规定:“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诣金部、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诣所在州县平校,并印署,然后听用。”这说明唐朝
| A.商品经济活跃 | B.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有效管理 |
| C.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 | D.中央集权涉及经济领域 |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梁启超之意是
| A.心学实际上孕育于中晚唐 |
| B.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
| C.北朝至唐,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 |
| D.唐朝时形成了“三教合归儒”的现象 |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 |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
| 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
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 A.“为政以德”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 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 |
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不久,美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两症并发的“涨”现象。为摆脱困境,1971年8月尼克松向全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冻结工资、物价、房租和红利90天,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该政策
| A.维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 B.找到了解决经济滞涨的出路 |
| C.完全践行了凯恩斯主义 | D.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