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指出汉唐间丝绸之路的变化,并概括指出促进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不断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
(2)据材料二,指出阿里·玛扎海里研究丝绸之路衰落的视角。
材料三 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的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时代背景。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二战后,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趴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而煤的供应停止,没有电,使得许多企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德国进入真正的冬天。
——摘编自迈内克《德国的灾难》
材料二: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摘编自《光明日报》《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1)依据材料一,如何理解“德国进入真正的冬天”。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摘要)
序号 |
生效时间 |
主要内容 |
1 |
1791年12月15日 |
言论、信仰、出版、集会、示威自由 |
2 |
1791年12月15日 |
携带武器的权利 |
4 |
1791年12月15日 |
免于不合理的搜查与扣押 |
5 |
1791年12月15日 |
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 |
7 |
1791年12月15日 |
民事案件接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
8 |
1791年12月15日 |
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 |
10 |
1791年12月15日 |
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 |
12 |
1804年6月15日 |
总统选举办法 |
13 |
1865年12月6日 |
废除奴隶制度 |
14 |
1868年7月9日 |
国籍、众议员选举,公民享有平等被保护权 |
16 |
1913年2月3日 |
国会对所得税的征收权 |
17 |
1913年4月8日 |
代表各州的联邦参议员必须直接选举 |
19 |
1920年8月18日 |
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 |
20 |
1933年1月23日 |
规定总统任期、国会议事程序 |
24 |
1964年1月23日 |
选举权不受税收限制 |
26 |
1971年7月1日 |
保护18岁以上公民选举权 |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修正案的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种著作、合计79070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试题。
图1郑和下西洋(1405--1433)
图2
根据上述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概括15世纪中西探险航行的两个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择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办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