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略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
A.大湖萎缩而成 |
B.古河道残遗而成 |
C.风力侵蚀而成 |
D.人工挖掘而成 |
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
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
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
月牙泉及其四周环境,体现
A.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 |
B.荒漠地区生物环境的多样性 |
C.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巨大作用 |
D.自然界局部环境自我调节的功能 |
图为“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关于我国“西电东送”工程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 |
B.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 |
C.减轻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
D.促进沿线地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
为缓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当前面临的能源问题,还应该
A.限制生产规模以应对能源短缺 |
B.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采 |
C.大规模进口中东石油资源 |
D.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时间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强沙尘暴次数 |
5 |
8 |
13 |
14 |
23 |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
1560 |
2100 |
2460 |
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
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
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 |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
下列不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
B.水田农业和旱地农业 |
C.农耕区和牧业区 |
D.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 |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A.石油、天然气丰富 | B.太阳能资源丰富 |
C.煤炭资源丰富 | D.水能资源丰富 |
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 |
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
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节径流量 |
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甲区的自然景观与乙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
B.乙区日照时间长,积温高 |
C.乙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 |
D.甲区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 |
对乙自然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
B.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 |
C.热量丰富 |
D.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
丙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