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文段一
①读“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对以下两个特点印象最为深刻:首先是惊人的想象力与预见性。潜水艇的发明者Lake就是受《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的激励,《云之帆》则激发了现代直升机之父雷克尔斯基的灵感。其次是科学精神。凡尔纳的想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充分搜集资料和科学考证的基础上。如创作《从地球到月球》之前,他反复测算发射太空船的弹道,甚至还向教高等数学的堂兄请教。所以他笔下的情节尽管非常离奇,却总能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
②目前关于科幻小说的特点和功能,主要有如下看法:科幻文学的最高境界是将文学与科学完美结合,就像教皇在接见凡尔纳时所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最珍重的却是它们的纯洁、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科幻小说从科学中开发故事资源,但它无法承担科学传播的重任,因为科幻小说中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而是科学在文学中的一种映像和变形;科幻小说的主要特点不是文学性,而是创造性的科学幻想、对未来可能性的探讨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警示;将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和理论通过科幻小说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对文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③科普作品与科幻小说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向大众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和理念。科普作品有以下特点: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所述内容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可以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需要明确指出, 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二者。
文段二
①经济学中有个卖鞋的段子:一个岛上的住民从不穿鞋,都光着脚,聪明的卖鞋人却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市场。中国的“科普”也是如此。大多数公众都还光着脚丫,只要将好的科普作品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会愿意穿上科学的鞋子。
②2008年起,公益科普团体“科学松鼠会”开始用充满创意和好玩的方式传播科学,其理念“让科学流行起来”,令人耳目一新。他们致力于“建设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使“科学有意思”。在他们看来,科学就像坚果,内核美味而有营养,外壳却难以剥开,“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剥开科学的坚果,将“果仁”带给大家。近年来,松鼠会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是:原来科学可以这样有趣!相比较而言,传统科普虽然也讲趣味性,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科普的趣味性呢?下面几个例子,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③“科幻中的科学”,这个题目就很有趣吧?我国物理学家李淼的《〈三体〉中的物理学》首发式场面火爆。借粉丝无数的科幻小说来讲物理学,仅听书名,便令人生出一睹为快之心。一些科普讲座,结合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幻小说代表作,如凡尔纳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讲述书中涉及到的冶金学、爆破学、工程学、水力学、动植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广受读者欢迎。而翻开科学松鼠会的图书,登陆松鼠会网站浏览最新文章,你会发现时下的网络流行语屡用不鲜,如《我的酸奶我做主》、《五行蔬菜忽悠汤》、《汗、很汗、瀑布汗》、《蟑螂,何止是“小强”》、《宅男娶媳妇和时空曲率的关系》等等,又如《网络神兽的现实生活》,从网民杜撰的“草泥马”这种虚拟动物煞有介事地谈到一种南美骆驼,很容易让年轻人产生共鸣。
④“新民科学咖啡馆”已成为上海文化界一道特别的风景。该活动的组织者结合社会热点,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听众在咖啡的清香中互动交流,碰撞思考,这种平等、轻松的气氛,让科技显得不再那么高不可攀。科学家走下讲台,与公众仿佛朋友聊天一般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无疑将激发公众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⑤发端于英国的“名声实验室”竞赛,意在培养青年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科学传播能力。它的主要评估标准之一是“幽默感的运用”。一个富于幽默感的科学家,更容易与公众沟通。若幽默运用得当,可令科普作品或科普活动趣味盎然、收效显著。每年在哈佛大学举办颁奖仪式的“搞笑诺贝尔奖”,堪称科学与幽默相结合的典范。它通过“使人先发笑后思考”来引发公众关注科学,同时对勉励青年学子投身科学事业、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作用巨大。2000年因“磁悬浮青蛙”获搞笑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10年后因异想天开的石墨烯制取方法荣膺正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见搞笑诺贝尔奖绝非单纯搞笑。
⑥霍金是大师级的科学家,也是善于讲故事的优秀科普作家。他在新著《大设计》的《何为实在》一章中,有个“鱼缸里的金鱼视角”的例子。金鱼透过弧形的鱼缸玻璃观察世界,它眼中的宇宙被扭曲了,但对它来说是真实的。那么,自以为正在掌握宇宙规律的人类,所看到的一切是否真实?这个譬喻很巧妙,颇有几分庄周梦蝶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意味,发人深省。由此可见,善用形象的譬喻(打比方),能显著提高表达效果,增强科普作品的可读性。譬喻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要求使用者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背景知识,这也是对我们的科普作家提出的高期望。
⑦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结合流行文化、  ①     ②    ③   ,是提高科普趣味性的几种方式。科普自身的大众化性质,意味着它是最需要讲究“收视率”和“票房”的。希望未来科普成为一个产业,希望未来能够出现一些走在路上就能被人认出来的科学明星,让他们为公众绘出壮丽的宇宙云图,带领公众远离蒙昧,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说说它们的写作意图分别是什么。
两个文段均举《海底两万里》为例,请你说说作者举例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阅读链接材料,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说说下面材料主要体现了科普作品的哪些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原子本身的体积小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它的直径小于四十亿分之一英寸,如果把原子一个接一个的排成一直线,要排成相当于本页的厚度,则需要上百万个原子。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它在原子中央的位置,就好比一颗钻石埋藏在一堆棉絮之中。虽然原子核半径约只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但它所具有的质量却为整个原子质量的99.9%。原子核里面有质子和中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中的两种。另一种为电子,位于原子核外面。事实上,原子核与电子的距离,在比例上相当于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好几倍;就好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般,电子被一种电性引力所维系住,以飞快的速度无休止地绕核旋转。尽管电子只占有不到整个原子千分之一的质量,几乎可以说它的存在好像是一种原子附属物,但却又像是经过刻意的安排使它成为赋予原子一切基本个性的主宰。
科普作品的四个特点,可以将科普作品与其他作品依次区分开来。按照四个特点的次序与其他作品进行区分,正确的一项是       (只填序号)
①科幻作品          ②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
③专业学术文献      ④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报告文学
【甲】②③①④  【乙】②③④①  【丙】③②①④  【丁】③②④①
根据内容,将第⑦段的横线处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六个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时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增多。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选文开头由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写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童年趣事
我的童年有一段时间是在苏北度过的。那时,我住在一个如画的小村子里,村外有流淌的小河、碧绿的草地和高大的树木。
不必说我和小伙伴们在小河里游泳、钓鱼、捉螃蟹、捉龙虾,抬来家里的大木盆划船;也不必说我们在草地上打滚、摔跤、捉蛐蛐、捉蚂蚱,看两头大黄牛打架。单是村东头那棵歪脖子的大枣树,就有无限的乐趣。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春天悄悄地到了,百花相继怒放,而歪脖子大枣树似乎还没有睡醒,直到春末夏初,它才开满了芬芳醉人的小黄花,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不知从哪儿来了一群马蜂,在树上筑起一个莲蓬似的巢。大人们说:“千万不要去惹它们,不然会挨蜇的!”我们当然十分害怕,只敢远远地看着它。一天,我们实在忍不住了,大家拿来弹弓,聚集在歪脖树下,装好石子,对准马蜂窝一齐“开火”。果然,一群马蜂嗡嗡地出动了,冲着我们飞来。我们吓得扔掉了弹弓,捂着脑袋没命地跑。我很不走运,被蜇了一下,肿起一个大包,很长时间才好。从此,我再也不敢去惹马蜂了。
夏天来了,歪脖树上的知了叫了起来。中午,大家每人拿着一根长竹竿,在竿头粘上一块面筋,来到树下,发现知了就悄悄地把竿头伸过去,瞧准了,用竿头的面筋猛地一粘,它就成了我们的俘虏。傍晚,大家每人拿着一把小铁铲,又来到树下。只要能在地上找到蚕豆大小的洞,就能挖出一只浑身是泥的“知了猴”。把它放在盒子里,第二天,它就神奇地成为一只又黑又亮的蝉。
秋风送爽,歪脖树上的叶子簌簌地落了。歪脖树上挂满了一颗颗大枣,有红的,有黄的,也有青的,像是一盏盏小灯笼,放着奇异的光彩,真叫人垂涎三尺。这时,我们便每人拿上一个大塑料袋,一根带钩儿的长竹竿,“噼哩啪啦”炒豆子似的把树上的枣全都打下来,每人捡上满满的一袋,拿回家去,洗净,放在锅里煮熟,去掉核,加点面粉,做成薄糕,这就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枣糕。
秋去冬来,歪脖树上垒起了一个个脸盆大小的喜鹊窝,一垒就是五六个。到了晴天,我们就聚到树下,脱去笨重的棉衣,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掏鸟窝一般要两个人,一个掏,一个接,动作要干净利落,不然,碰到大人是要挨打的,因为大人们说那是益鸟。但那时我们还不懂什么是益鸟,什么是害鸟,只是想尝一尝鸟肉是什么滋味。掏出鸟后,我们先把鸟杀死,拔掉鸟毛,剖开鸟腹,除去内脏,然后浇上酱油,撒上盐。当然,这些都是从家里“偷”出来的。这些都干好了,就把鸟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大家一人一口,津津有味地分享这“野味儿”。那诱人的香味我永远也忘不了。
这段快乐的童年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美丽的小村庄,可爱的小伙伴,那繁茂的树木,绵绵的草地,潺潺的小河,特别是那棵歪脖子大枣树。
本文按四季的更替回忆童年与大枣树有关的四件趣事,请分别概括。
(1)春天: ___________
(2)夏天: ___________
(3)秋天: ___________
(4)冬天: __________
本文紧扣“趣”字有详有略的回忆了快乐的童年。请以第二段为例,说说详写的是什么事,略写的又是什么事?
(1)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语言生动,这与作者使用比喻有关,你能从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吗?
(1)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结构完整,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冬季记趣中讲到了捣鸟窝这样的事情,请你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谈谈爱护鸟类有哪些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请给本段选文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第②段主要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第①段说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与第②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当爱抵达深处
安宁
⑴父亲一辈子都没有学会说好话听,别人给他送的东西,他瞅一眼成色,便说,值不了多少钱。甚至有一年,因为与他吵架,为了弥补自己心内的愧疚,我用攒下的钱,从小摊上给他买了一件衬衫。回家后以为他至少会给我一个宽容的微笑,却是没想,他只淡淡瞥一眼,便下结论道:“一看就是地摊货。”我当时便眼泪哗哗涌了出来,与他大吵了一通,且发誓,这辈子再也不会给他买任何东西。
⑵尽管为了父亲的这张刻薄嘴,母亲没有少跟他发脾气,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从来不顾及别人的颜面。所以我最初工作的两年里,每次回家,从没有单独给他捎过什么礼物,只将钱打到他的卡里,便算尽了孝心。母亲便私下里小心翼翼地开导我,说,如果有时间,记得给你爸买件衣服;要不,只给我买,穿得时候,在你爸面前会觉得不好意思的。我听了便笑,说,即便是把一个城市,给他买回去,怕也得不到他一句好,不如不买,给钱省心。母亲听完便叹气道:“可是你爸他其实不缺钱呢。”
⑶尽管心底不太情愿,但还是不想让母亲太过伤心,便去了茶叶市场,买了半斤可以养胃的上等普洱茶。回家后一样样地将给家人买的东西拿出来,父亲习以为常地在分发礼物的时候,到阳台上去吸烟赏花。等母亲将一袋包装精美的普洱茶,递到他的面前时,他稍稍诧异了片刻,随即便疑惑地问道:这是女儿专门给我买的么?母亲笑道:“咱家谁的胃最不好,当然这普洱茶就是送给谁的。”隔了阳台的门,我看见躺椅上的父亲,没吱声,却是眯起眼,对了阳光,将那上面的说明文字,凝神看了许久。
⑷第二天吃过午饭,一家人泡茶喝。我看见父亲很小心地将自己的专有茶叶拿出来,捏了一些到茶杯里,便又细心地封好口,放进了抽屉。几分钟后,我听见父亲端着茶杯,一脸惊喜地赞道:“果真是好茶呢,喝到胃里像是熨烫过一样舒服。”我假装没听见,继续看自己的电视,小弟却是突然叫道:“爸,你端错茶杯了耶!那是我泡的绿茶,都喝好几遍了,你的普洱还在桌上放着呢!”
⑸那一刻,全家人的眼光,都聚焦到父亲身上。而父亲,就这样尴尬地端着那杯已经喝乏了的绿茶,不知如何进退。是母亲出来打圆场,说,你爸那是因为心里美,所以喝什么都觉得香,心情不好的时候,万元的茶叶他都不一定喜欢呢。父亲这才忙不迭地附和:“可不是么,今天心情出奇地好呢。”本以为他的面子,就这样保住了,一旁的小弟,却是嘻嘻笑道:“爸爸是在说谎呢,他平时最讨厌喝绿茶了,怎么今天就这么特别,喝到口中都觉不出是什么味道来?还不是因为我姐今天终于给他买了礼物,他才这样圆滑地说好话,来讨好姐姐嘛。”
⑹父亲的脸,在小弟直白的解释里,终于红了又白,白了又红。最终,将手中那杯绿茶啪地放到桌上,转身去了阳台。我看着他瘦削的脊背,还有颤抖着点烟的手指,一颗心,突然地就软下去。默默端起那杯还没有品过的普洱茶,走到烟雾缭绕的阳台上去,柔声说道:“爸,尝尝我买的普洱,好不好喝,如果真的好,以后每次来,我都买给你。”
⑺父亲终于转过身来,接过茶杯,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而我,则没有听他的评语,就悄无声息地走了开去。我知道这个始终不肯向任何人妥协的男人,当他“糊涂”到分不清绿茶与普洱的时候,那只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女儿,爱得太深。
⑻而每一份爱,抵达最深处的时候,当都是这样地不辨是非与对错吧。
根据(1)(2)段的内容回答,为什么我与母亲会和父亲发生争吵、闹脾气,并且“父亲习以为常地在分发礼物的时候,到阳台上去吸烟赏花”?(温馨提示:此处有两问)
赏析下列画横线的句子。
隔了阳台的门,我看见躺椅上的父亲,没吱声,却是眯起眼,对了阳光,将那上面的说明文字,凝神看了许久。
请你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人物的心理。
(1)父亲的脸,在小弟直白的解释里,终于红了又白,白了又红。
(2)而我,则没有听他的评语,就悄无声息地走了开去。
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请你试着找出一例并加以分析。
当爱抵达深处,你的父母也一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片段吧,请你描写一个让你感动的细节,50字左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贩卖一段绿
李丹崖
⑴春天的乡下老宅,院子里青草如树,檐下的老砖上苔藓恣肆,房子闲得久了,野草和青苔就开始忙碌了。
⑵院子里,墙体早已开始剥落,我每次回家,都要去锄草,用镰刀和斧头,砍断硕大的灰灰菜,这种草,嫩的时候,可以拌面蒸着吃,长老了,有大拇指粗,很难拔掉。只有用斧头,一院子野草拾掇下来,裤管上溅的全是青草汁,异常难洗。
⑶我有时候想,这些草汁也是在寻仇,我杀戮了它的草子草孙,它以绿色的血液来报复我。但是,这原本就是我的家呀,只不过很少回来,被“鸠占鹊巢”了。看来,一座房子,谁住得久了,就是谁的家了。
⑷人有乡愁,走得远了,会想家,且懂得叶落归根,年迈时都要回到故土,让身体在故乡的土地里安眠。而草没有乡愁,它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在自己的脚跟下的土地里生根发芽,繁衍子嗣,一辈子,壮大的是一片草丛,终其一生,贩卖一段绿。
⑸苔藓呢,这种小东西通常一夜之间就蔓延整个墙根。通常,它们还会在我脚下的老砖头上跟我使绊子,我在锄草的时候,一不小心滑到,一屁股坐在地上,弄得满身是泥污,一旁的女儿哈哈大笑说,爸爸真笨。是的,在女儿面前,我有时候会故意装笨。这样做,是为了让她觉得她已经长大了,马上会逐步超越父亲,给孩子培养一些自豪感。
⑹我整理好院子里的野草,吱呀——推开老屋的门。嚯——原来,屋内不知道什么时候窜出来一棵小泡桐树苗,青嫩嫩的,恰如豆蔻。老屋并没有用水泥砌地,院子里的泡桐树也许太溺爱它的子女了,唯恐它遭受风吹雨打,看老屋闲着也是闲着,索性把它送到了屋内来。
⑺我看了一眼屋内的泡桐树苗,黄蔫蔫的,得不到阳光雨露的恩泽,也得不到母爱,它一定是孤寂了,我把它移栽到院子里的阳光里,与它的“父母兄弟”俯仰生姿,整个院子就有了生机,树木也在享受它的天伦之乐了,兴许隔几日再看,先前那个黄蔫蔫的树苗,已经转绿了,这样一种繁衍,也是一种基因的“贩卖”。
⑻院子收拾差不多的时候,突然在院子一角发现了一根葡萄藤,顺藤找它的所在,看到从邻居家的院子里长过来。硕大的葡萄,一个个足有小小乒乓球那么大,一串串压枝欲坠。女儿看到葡萄,大声指给我看:爸爸,爸爸,看,紫霞仙子!
⑼女儿总是喜欢把葡萄说成紫霞仙子,我把这些葡萄摘下来,放在小盆里,满满当当,我让女儿给邻居家送去。哪知道,刚刚送过去,就被送过来了,邻居马叔说,这根葡萄藤是他故意甩到我家院子里的,怕到是院子常年不住,没有生机,只为增添一番绿意。
⑽那些葡萄,马叔说什么也不要,说,给孩子吃吧。我把那些葡萄洗净了,掇了条小凳子坐在院子里,看着满目葱茏的绿,女儿说,爸爸,我们回来住吧。妻笑着说,看这孩子,尽管没在这里出生,也喜欢这里,真是难能可贵的地缘呀!
⑾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女儿也应该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小泡桐树苗”。
——《深圳商报》2014年8月11日
文章开头第一段“春天的乡下老宅,院子里青草如树,檐下的老砖上苔藓恣肆,房子闲得久了,野草和青苔就开始忙碌了”中的“恣肆”和“忙碌”两词生动形象,请赏析它们的妙处。
文章依次写了哪几种不同的“绿”的贩卖?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的代词分别指什么。
(1)这样做,是为了让她觉得她已经长大了,马上会逐步超越父亲,给孩子培养一些自豪感。(“这样”指代什么?)
(2)我把它移栽到院子里的阳光里,与它的“父母兄弟”俯仰生姿。(“它”指代什么?)
为什么作者在结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女儿也应该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小泡桐树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绿意生生不息地繁衍着,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对李丹崖而言,他的绿是什么?你的心中又有着怎样的一段绿呢,请结合生活实际加以阐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