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文段一
①读“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对以下两个特点印象最为深刻:首先是惊人的想象力与预见性。潜水艇的发明者Lake就是受《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的激励,《云之帆》则激发了现代直升机之父雷克尔斯基的灵感。其次是科学精神。凡尔纳的想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充分搜集资料和科学考证的基础上。如创作《从地球到月球》之前,他反复测算发射太空船的弹道,甚至还向教高等数学的堂兄请教。所以他笔下的情节尽管非常离奇,却总能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
②目前关于科幻小说的特点和功能,主要有如下看法:科幻文学的最高境界是将文学与科学完美结合,就像教皇在接见凡尔纳时所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最珍重的却是它们的纯洁、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科幻小说从科学中开发故事资源,但它无法承担科学传播的重任,因为科幻小说中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而是科学在文学中的一种映像和变形;科幻小说的主要特点不是文学性,而是创造性的科学幻想、对未来可能性的探讨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警示;将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和理论通过科幻小说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对文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③科普作品与科幻小说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向大众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和理念。科普作品有以下特点: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所述内容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可以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需要明确指出, 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二者。
文段二
①经济学中有个卖鞋的段子:一个岛上的住民从不穿鞋,都光着脚,聪明的卖鞋人却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市场。中国的“科普”也是如此。大多数公众都还光着脚丫,只要将好的科普作品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会愿意穿上科学的鞋子。
②2008年起,公益科普团体“科学松鼠会”开始用充满创意和好玩的方式传播科学,其理念“让科学流行起来”,令人耳目一新。他们致力于“建设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使“科学有意思”。在他们看来,科学就像坚果,内核美味而有营养,外壳却难以剥开,“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剥开科学的坚果,将“果仁”带给大家。近年来,松鼠会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是:原来科学可以这样有趣!相比较而言,传统科普虽然也讲趣味性,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科普的趣味性呢?下面几个例子,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③“科幻中的科学”,这个题目就很有趣吧?我国物理学家李淼的《〈三体〉中的物理学》首发式场面火爆。借粉丝无数的科幻小说来讲物理学,仅听书名,便令人生出一睹为快之心。一些科普讲座,结合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幻小说代表作,如凡尔纳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讲述书中涉及到的冶金学、爆破学、工程学、水力学、动植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广受读者欢迎。而翻开科学松鼠会的图书,登陆松鼠会网站浏览最新文章,你会发现时下的网络流行语屡用不鲜,如《我的酸奶我做主》、《五行蔬菜忽悠汤》、《汗、很汗、瀑布汗》、《蟑螂,何止是“小强”》、《宅男娶媳妇和时空曲率的关系》等等,又如《网络神兽的现实生活》,从网民杜撰的“草泥马”这种虚拟动物煞有介事地谈到一种南美骆驼,很容易让年轻人产生共鸣。
④“新民科学咖啡馆”已成为上海文化界一道特别的风景。该活动的组织者结合社会热点,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听众在咖啡的清香中互动交流,碰撞思考,这种平等、轻松的气氛,让科技显得不再那么高不可攀。科学家走下讲台,与公众仿佛朋友聊天一般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无疑将激发公众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⑤发端于英国的“名声实验室”竞赛,意在培养青年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科学传播能力。它的主要评估标准之一是“幽默感的运用”。一个富于幽默感的科学家,更容易与公众沟通。若幽默运用得当,可令科普作品或科普活动趣味盎然、收效显著。每年在哈佛大学举办颁奖仪式的“搞笑诺贝尔奖”,堪称科学与幽默相结合的典范。它通过“使人先发笑后思考”来引发公众关注科学,同时对勉励青年学子投身科学事业、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作用巨大。2000年因“磁悬浮青蛙”获搞笑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10年后因异想天开的石墨烯制取方法荣膺正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见搞笑诺贝尔奖绝非单纯搞笑。
⑥霍金是大师级的科学家,也是善于讲故事的优秀科普作家。他在新著《大设计》的《何为实在》一章中,有个“鱼缸里的金鱼视角”的例子。金鱼透过弧形的鱼缸玻璃观察世界,它眼中的宇宙被扭曲了,但对它来说是真实的。那么,自以为正在掌握宇宙规律的人类,所看到的一切是否真实?这个譬喻很巧妙,颇有几分庄周梦蝶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意味,发人深省。由此可见,善用形象的譬喻(打比方),能显著提高表达效果,增强科普作品的可读性。譬喻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要求使用者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背景知识,这也是对我们的科普作家提出的高期望。
⑦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结合流行文化、  ①     ②    ③   ,是提高科普趣味性的几种方式。科普自身的大众化性质,意味着它是最需要讲究“收视率”和“票房”的。希望未来科普成为一个产业,希望未来能够出现一些走在路上就能被人认出来的科学明星,让他们为公众绘出壮丽的宇宙云图,带领公众远离蒙昧,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说说它们的写作意图分别是什么。
两个文段均举《海底两万里》为例,请你说说作者举例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阅读链接材料,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说说下面材料主要体现了科普作品的哪些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原子本身的体积小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它的直径小于四十亿分之一英寸,如果把原子一个接一个的排成一直线,要排成相当于本页的厚度,则需要上百万个原子。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它在原子中央的位置,就好比一颗钻石埋藏在一堆棉絮之中。虽然原子核半径约只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但它所具有的质量却为整个原子质量的99.9%。原子核里面有质子和中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中的两种。另一种为电子,位于原子核外面。事实上,原子核与电子的距离,在比例上相当于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好几倍;就好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般,电子被一种电性引力所维系住,以飞快的速度无休止地绕核旋转。尽管电子只占有不到整个原子千分之一的质量,几乎可以说它的存在好像是一种原子附属物,但却又像是经过刻意的安排使它成为赋予原子一切基本个性的主宰。
科普作品的四个特点,可以将科普作品与其他作品依次区分开来。按照四个特点的次序与其他作品进行区分,正确的一项是       (只填序号)
①科幻作品          ②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
③专业学术文献      ④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报告文学
【甲】②③①④  【乙】②③④①  【丙】③②①④  【丁】③②④①
根据内容,将第⑦段的横线处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六个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梧桐树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A】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后,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B】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文中第①节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综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

联系上下文,赏析词句。
(1)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从词语运用角度,3分)


(2)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 (从修辞手法着手,3分)

文中多处引用诗句,请从A.B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引用该诗句的作用。
我选句:
文章结尾说“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结合本文,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或感悟。(80—100字,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学会盘活自己
①古人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甚至是先天性缺陷,但我们也应看到自己潜在的优势和长处,全方位地盘活自己。
②盘活自己实际上是要清醒地发现自身的短板和不足,正确运用优势和强项。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努力去补齐短板更为重要。我们耳熟能详的田忌赛马,就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典型案例。齐国将军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孙膑发现对手的每一匹马都有相对的优势,于是采取了以长击短的策略,果断调整了赛马顺序: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下等马对上等马,最终帮田忌赢得了赛马。可见,当自身固有资源难以改变时,只有盘活自己,盘活自己才能形成优势,形成优势必须扬长避短。扬长避短首先要知长察短,切实梳理自身的相对优势和强项;扬长避短关键是固长缩短,注重巩固自己的相对强项,努力形成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最终要取长补短,借助自身形成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短板和不足。
③扬长避短固然重要,但当我们无长可扬呢?海伦·凯勒用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盲聋哑等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不仅学会了读书说话,而且最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21个聋哑演员经过艰苦漫长的训练,使舞蹈《千手观音》在央视春晚上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和视觉的享受。可见,面对只有短的困境,我们只有劣中生优,才能盘活自己。劣中生优,就不能怨天尤人,自我矮化,要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具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激发“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斗志;劣中生优,就应该艰苦奋斗,勤学苦练;劣中生优,就必须无中生有,敢于创新。
④苏东坡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句话包含了催人奋进的励志情怀和人生哲理。它要求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地凝智慧、积跬步、筑根基。我们也许惊叹达·芬奇绘画的独特神韵,仰慕王羲之书法的精湛传奇,但更应知道达·芬奇是从学画鸡蛋入门的,王羲之洗砚的池塘被染成了黑色,可见卓越的成就必定是从基础做起。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有立足之地,才能盘活自己。那些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⑤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难免会有劣势和短处,唯有盘活自己,才能书写精彩人生!
文章第①节以引用诗句开头有哪些作用?


文章结尾说“唯有盘活自己,才能书写精彩人生”。综合全文,摘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分点概括怎样才能盘活自己。
①要②要③要
文章第③节划线部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为本节分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论证方法及作用:

(2)补充事实论据:

古人有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引用这句名言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你认为最适合放在哪一节?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有月亮的晚上》,完成小题。
有月亮的晚上
①窗外有悄悄说话声,嘁嘁喳喳。我故做地大声问:“谁呀!”说话声顿止,突然又响起一阵哄笑,接着是一群人逃离时纷乱杂沓的脚步声。山村里,惊起几声响亮的犬吠。
②我拿起书走出屋子。我知道,那是我的学生们,他们是来叫我去学校的。我们这里是山地,学生居住分散,到学校要翻山,穿林,过河,走不少的路。为了大家的安全,学校不让学生晚上到校自习。但是,学生几次向我提出,晚上要到学校做功课,并提出了许多理由:什么家里没通电,一盏油灯一家人争着用啦;什么家里人口多太吵,不安静等等。总之,好像不到学校就无法完成功课似的。见我还是不同意,学生就提出了折中的办法:没有月亮的晚上在家做功课,有月亮的晚上,就到学校去。我仍不同意。其实,我不同意是出于个人的“私心杂念”。因为,晚上是我惟一一点可供自己支配的业余时间,我得充分利用这点时间,静下心来读读写写。可是,到了有月亮的晚上,就有一群群学生来我家里,他们问我在家干啥。我说看书。他们就说,那咱们赶快去学校吧,你看书,我们做功课,那多好!我逗他们:说说看,好在哪里?于是,他们就笑,而且笑而不答。
③学生这样“烦”我,我不讨厌,也不生气,因为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于是就腋下夹着两本书,同学生们一起踏着月色去学校。深秋之时,夜凉如水,真有点儿“凉露霏霏沾衣”的感觉。长空里,纤尘不染。圆圆的月亮很洁净,挂在树梢上,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清水刚刚洗过一样。香盘河波光粼粼,如涌动着一河月亮。我们沿着长满杨柳的河堤走着,时而走在树影里,时而走在月光下,这恰似走在“晚凉天净月华开”的意境之中。学生们簇拥着我,蹦蹦跳跳,书包里的铁皮文具盒丁当作响。他们大声嚷,高声笑,全然没有了平时课堂上的拘谨。偶尔谁还“啊——嗬——”地喊一噪子,肆意挥洒着心中的快乐。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们最能敞开心扉,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肯把埋在心底里的话讲给我听,肯把不宜外传的家事告诉我。师生间的关系,这样和谐,也如月光似的柔和了。
④一路欢乐一路歌,到了学校走进教室后,学生们的言行马上收敛了。见我坐在桌前翻开书,他们便不再说笑,一个个轻手轻脚坐到位子上。这时,一阵翻动文具的响声之后,教室里便渐渐安静下来。他们开始做功课,女孩子的头发从耳边垂下,遮住了半边脸,男孩子的小眉头微皱,一本正经的样子。那天真、幼稚、纯朴的神情很是悦目。有时候,有的学生偶然抬头向前看,师生目光相遇,都相视一笑。有时,有的学生会歪着头,拿起橡皮,用夸张的动作擦本子,擦完了,又抬头朝老师望一眼,娇态可掬。
⑤看一会儿书,我站起来在教室里巡视,并轻声指点。发现有的学生写得很快,字却不工整,不用批评他,只要走到他身边停一下,他写字的速度就骤然放慢,字也马上变得规规矩矩。我刚一离开,背后就响起了轻轻的撕纸声。不用问,他一定是重写了。双方谁也没说一句话,但又分明是进行了一阵“对话”。
⑥月光下的晚上,窗子大开,夜风悄然潜入教室,能感触到额际的发丝被风拂动着。窗外的大叶儿杨不时发出沙啦啦的响声。学生说的不错,我看书,他们做功课,大家无言地相互守着,这样的确很好。
⑦但我是不会让学生在学校待太长时间的。时间久了,他们的家长会惦记。只要功课一做完,马上赶他们回家。学生说:“你不走,我们也不走。”我说你们先走吧,一边走,一边唱歌,我坐在教室里听你们唱,等听不到你们的歌声时,我再走。终于,大家快活地答应了。他们一出校门就唱起来,而且故意大声唱。我想,他们一定是笑着唱的吧!山村的夜晚很宁静,那歌声,那夹带着稚气的童声,显得极为清亮,且传得很远很远。清脆的歌声不时惊起此起彼伏的狗叫,静寂的夜一下子被搅乱了,于是,喧闹起来,生动起来。
⑧听着学生们的歌声,我能准确地判断出哪几个学生朝哪个方向分路了,进了哪道沟,上了哪条岭……歌声渐远渐弱,终于,完全消失,狗也不叫了。夜又归于宁静,像搅动的水又重新平复了。这时,只有明亮的月光,默默地照着山野、村庄。那阵喧闹,如幻觉一般,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发生过。
⑨那些有月亮的晚上,真美!
根据故事情节,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如果第一部分用“决定自习”概括,后面那三个该如何概括呢?

文中有多处对月亮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说:“那些有月亮的晚上,真美!” “有月亮的晚上”美在哪些方面?
将下列文段与《有月亮的晚上》一文进行比较,分析所描写的月亮及其内涵的不同。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月迹》

阅读《有种幸福叫疼痛》一文,完成小题。
①蚌身陷进泥沙,就会分泌出一种黏液。这种黏液将细小的沙子一圈一圈地包围。沙子被包进黏液之后,成为蚌永远的“痛”。蚌不断地承受着这样的疼痛,还要不断地用黏液包围着它。日复一日,时光流逝,蚌内就有了一粒粒漂亮的珍珠。而生活中的疼痛就好比河湖中的沙粒,折磨着你,也成全着你。
②疼痛分很多种,有孕育生命,分娩时的痛;有蹒跚学步,跌倒时的痛;也有追寻梦想,被荆棘划破手指的痛;更有万物更替,生老病死的痛等等。这些疼痛如果说是肉体的神经感知是它的外在,那么心灵上的忧郁、伤怀、悲戗,就是它最本质的内在。外在的疼痛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只要有神经系统就能被知、被觉。而内在的疼痛基本上只能被人类所感知,被人类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疼痛不同于肉体上的损伤,它更加持久更加刻骨铭心。李白的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道出了人生的孤寂之痛;岳飞的一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喊出了人生的无奈之声;谭嗣同的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说出了人生的夺志之伤。
③疼痛无法避免,它是人类丰富多彩情感的基础,使得人们更加知道珍惜和懂得珍惜。人的成熟离不开疼痛的洗礼。疼痛会使我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肌肤强健发达起来,进而坚信只要还活着,总还有希望的存在。
④悟到疼痛是一种经历,它让人不断的积淀与成熟,最终插上梦想的翅膀,飞向成功的彼岸;悟到疼痛是一种希望,它让在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彷徨中,找到前方梦想的坐标,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更悟到疼痛是一种幸福,它让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工作中,留下最纯真、最质朴的记忆,拨动人们最深处的心弦。
⑤郑板桥曾说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面对疼痛我们可以将它视作春风,并种下幸福的种子,为种子提供适宜的温度和阳光,当它发芽、开花的时候,春天也将悄无声息的到来,那时我们会发现,原来疼痛也是幸福的一部分。
⑥让我们把疼痛看作一种幸福,它将带给我们的必将是成功与快乐。
文章第5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答题。
一只蝉儿正躬着背颤动着,极力要突破蝉壳。一个小孩见此情景,便生出恻隐之心,帮助蝉儿扒下蝉壳。蝉儿很是感激小孩的帮助,以为减轻了自己的痛苦,可是,它不知道因此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小孩很得意,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可是,他不知道原来
根据本文观点,揣摩故事用意,联系实际,在横线上填上一句合适的话。

阅读《“微信控”们请抬抬头》一文,完成小题。
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
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
分析第①段是如何引出“微信控”的。
第⑤段加点的“减弱”能否换成“消除”?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