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占中”、“冰桶挑战”、“APEC蓝”、“抗埃”等新词语记录了丰富多彩的2014年,从中可以发现2014年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从唯物史观看,新词语体现了
A.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
B.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C.社会生活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
D.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固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回答20—21题。
20.2010年3月27日20时30分,故宫准时熄灭了所有灯光,整个紫禁城在天鹅绒般的夜幕中“点亮”了对地球母亲的“绿色希望”。与此同时,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地标建筑,也纷纷加入这场“熄灯接力”,为“地球一小时”熄灭了所有外景照明,让市民亲身体验能源紧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哲学上看,对这一活动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B.这种活动表明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C.开展此活动有利于使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D.发起该活动遵循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1.某省曾出台节能新政策,把万元GDP能耗等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领导班子任期内的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这一做法说明
①能动地利用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系 ②有利于发挥意识对事物发展的积极作用
③决定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说明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回答15—19题。
15.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自然界。例如,人们可以通过人工催雨或消雨的方法产生降雨或不下雨,用人工消雾的方法来消除浓雾。这说明
A.自然界的变化与发展受到了人的意识的影响
B.人的意识能决定自然界某些部分的存在与变化
C.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D.物质和意识相统一,决定着自然界的变化与发展
16.目前全国旱情虽有所缓解,但北方地区和东部地区又出现低温寡照和雨雪冻害,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这种分析体现了
A.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D.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17.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要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①一事物总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②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③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8.“如果人类继续破坏和浪费水资源,那么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水资源有限的,要节约用水②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③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将受惩罚④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你永远不能控制大自然”,布拉斯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了解大自然如何工作,然后让它为我们所用”。这蕴涵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
C.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统一的
D.发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统一的
古诗、俗语、名言中往往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哲学道理。回答11—14题。
11.“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12.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
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3.“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这句话主要表明
A.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4.培根说:“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这就是说
A.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B.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
C.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发展 D.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