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2014年4月我国修订了《环境保护法》。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原因是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②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② |
当新兴阶级夺取并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革命,或对自己建立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主动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从哲学上看,这主要表明
A.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矛盾 | B.旧的生产关系与其上层建筑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 |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D.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 |
中国证券网载文说,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代,阶级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有利益冲突的对立性,也有利益一致的同一性或和谐性。这体现了
A.世界上的事物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 B.斗争性就是矛盾双方的利害冲突 |
C.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矛盾的一种而不是全部 | D.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
浪费能源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危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浪费能源进行法律制裁,很难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和认可。社会大众对处罚浪费能源的认识
A.看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B.忽略了量的积累会导致事物性质的变化 |
C.正确地认识了质变对事物发展的意义 | D.反映了意识对实践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的哲学要求是
A.要善于抓住机遇,促进质变的发生 | B.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
C.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 D.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扶持新事物的成长 |
1949年4月,在中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既表达了彻底革命的精神,也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人间正道是沧桑”表明了
①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③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