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关注“三农”问题。下图是近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名称,反映出国家对不同发展时期解决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的认识是与时俱进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
②不同事物之间存在不同的矛盾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近几年,“达人”一词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B.“过犹不及” |
C.“仁者爱人” | D.“有教无类” |
“记忆和思维活动,要借化学过程来描摹;即便你我的喜怒哀乐,也是化学神出鬼没。” 这是北大校长创作的科普歌曲《化学是你 化学是我》中的歌词,强调了人体化学过程所起的作用。这句歌词体现了()
①意识依赖于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思维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于2012年10月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授予中国作家莫言,他认为其创作深受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同时他又意识到一定要果断地“逃离” 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B.拓展想象空间,摆脱已有观念 |
C.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 D.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
莫言获奖后对凤凰卫视表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
是马粪,不能说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差,
根本没有必要认真。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
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会得出结论。这体现了 ( )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③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④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③ |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公孙龙曾提出一个“鸡三足”论的哲学命题,他认为鸡除了有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二足”外,还有另一只是名称和符号的“足”,所以对鸡来说共有“三”只“足”。公孙龙的论断()
A.认同了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 B.承认了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符号 |
C.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 | D.否认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舍弃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可见()
A.正确认识事物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B.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
C.矛盾的同一性是以矛盾的对立为前提的 |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