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隐 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选自2014年第3期《北京文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尚。 |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
C.说“真作假时假作真”这句话,是因为“我”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包含着“我”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 |
D.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 |
E.“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本文标题为“隐瞒”,有人认为也能以“真相大白”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附耳细说
毕淑敏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 这样的父母,实在是想错了。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与服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的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要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发挺进的激奋。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脉贲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更不消说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频频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用得当,我们快速向前;使用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可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夸奖这个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聪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怼,使那受表扬的衍生出莫名的优越。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副大脑或是神经,只会使他们悲观丧气,也许从此自暴自弃。旁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们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孩子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很洁净,而不宜夸奖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语临阵脱逃者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不宜的批评与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孩子和年轻人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和细腻。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生难复的印迹,每到阴雨天便阵阵作痛。遗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爱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毕淑敏散文精品赏析》学林出版社)文章开篇引述韩国古书上的小故事,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
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和所用的艺术手法。
(1)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
(2)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们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附耳细说”的理解。
文章最后说:“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爱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请结合本文,谈谈这一段文字对你的启发。(50字左右)
阅读《一个人的遭遇》的相关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他从右边走来,我打开车门,让他坐在旁边,开动车子。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我就问他说:“凡尼亚,你的爸爸在哪儿呀?”他喃喃地说:“在前线牺牲了。”“那么妈妈呢?”“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在这儿没有一个亲人吗?”“没有一个。”“那你夜里睡在哪儿呢?”“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我向他俯下身去,悄悄地问:“凡尼亚,你知道我是谁吗?他几乎无声地问:“谁?”我又同样悄悄地说:“我是你的爸爸。”
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为什么“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
“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泳池里的顽童——菲尔普斯①
杨澜:你应该有很好的心态,所以你睡觉时就一定会睡着。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也如此吗?
菲尔普斯:我在任何地方都能入睡,这对比赛选手来说是最大的优势。我热爱睡觉,我总能睡着,这一点不是问题。
杨澜:由于转播的原因,比赛定在上午,有许多运动员对此颇有怨言,你也有类似的抱怨吗?
菲尔普斯:我对此毫无怨言,毕竟这是奥运会,能有机会参加奥运,为你的国家而游泳,为你的祖国而参赛,安排在什么时候,对我来说都无所谓。我什么时候都可以游泳,如果要我早上十点起来参加奥运会金牌的角逐,我也没有问题。我会准时起床,很自豪地穿上衣服,尽全力比赛,为祖国争光。
杨澜:听说你学习游泳的初衷是为了治疗多动症,你妈妈想通过这个来释放你过剩的精力?
菲尔普斯:的确是这样。在体育场的游泳池里,我会觉得非常放松,无拘无束,通过释放自己的力量去获得快乐。最终我摆脱了多动症,我现在没事了。
杨澜:是什么让您意识到,你就是为游泳而生的呢?或者为自己设立了作为职业游泳选手的目标?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菲尔普斯:可能是在2001年,在我创造了第一个世界纪录时。 在那一刻我觉得,可能会发生一些很特别的事情。之前我已经参加过奥运会了。但是在那以后,我才觉得有些不同了。
杨澜:你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2000年的悉尼,你那时才15岁,不过还是拿到了第五名的成绩。你第一次的奥运经历感觉如何?
菲尔普斯:那是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随国家队出战,也是我所经历的第一个国际比赛,我才15岁而已。游泳馆里有很多人,澳大利亚在尖叫,整个泳池都好象在震动,在轰隆作响,因为他们的尖叫声太大了。我其实没有真正准备好参赛。但那也是一种经历,从中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当我只拿到第五名时,我非常失望。但是六个月后,我便创造了我的第一个世界纪录,因为我有那个实力,我准备好了。
杨澜:有比拿金牌更重要的吗?在雅典奥运会,如果你不坚持要跟索普在自由泳上一决高下,你可能还会多获一块金牌。
菲尔普斯:我喜欢的事情之一,是跟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一起比赛。在200米自由泳上,几乎最好的选手、游的最快的选手都参加了。我想跟他们竞赛,我从来没有放弃,尤其是在游泳上面。
杨澜:这就是超越金牌的东西吗?
菲尔普斯:我只是想和最好的选手进行比赛。
杨澜:我想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在吧! 你最大的对手是谁?
菲尔普斯:不能说是某个特定的人。全世界有这么多人跟我从事同样的游泳比赛,我在和这么多人竞争。我在和全世界最优秀的选手竞争,这是我最喜欢的,它让我更为强壮。
杨澜:你的床头或你的储物柜里还有他们的照片吗?你不需要看到他们来鼓舞你的斗志吗?
菲尔普斯:我的确需要有人给我指引奋斗的方向,我会特别标注出来,放在一个我能天天看见的地方。几年前索普觉得不可能在一次比赛中拿到七枚金牌,菲尔普斯做不到②。这些话都被我特别标注出来,然后贴在我的储物柜里,无论什么时候打开我的储物柜,我都可以看见它们。
杨澜:你刻苦训练是大家知道的,甚至在圣诞节也是如此。
菲尔普斯:成长要付出代价的。我放弃了(很多娱乐)。
杨澜:大家都在分析你的身体条件,说你的胳膊、腿、脚、手、你的水感等等,你自己觉得是什么能让你这么优秀呢?
菲尔普斯:我猜是因为我有游泳的天赋吧。上天给了我这种天赋,给了我意志力。我觉得从我父母那里遗传了许多特性,还有我的个性,我是个很勤奋的人,我很执着,我讨厌失败,为了达到目标我会尽全力。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有了我的这些成功。
杨澜:你酒后驾车事件是怎么回事?
菲尔普斯:那是我犯下的一个错误。它对我人生有很大改变。这也是一次人生教训吧。我现在有了很大改变,从那以后,当我跟朋友们在一起时,我就会阻止他们中的一些人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我能帮他们一把,我就会觉得这算是成功,因为我能帮助他们。
杨澜:这也是一种成长经历吧。
菲尔普斯:从18、19岁的少年,到22岁的大人,我已经独立生活了,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做饭,生活完全不一样了。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对我不无裨益。
杨澜:每个人都期待你打破施皮茨在1972年创造的世界纪录!③
菲尔普斯:但是我有很多目标,而且这些目标都很高。我只想做菲尔普斯第一,而不是施皮茨第二。我想做前人没有做的,对这项运动来说是全新的东西,这才是我的目标。
杨澜:听说你12岁参加一次比赛时把泳镜扔了?
菲尔普斯:是的,我扔了。
杨澜:是因为输了吗?
菲尔普斯:我不记得为什么了。那时候我的脾气很大,经常发脾气,不过我现在已经不这样了。我从小时候犯下的错里,吸取教训。
杨澜:事后教练说什么?
菲尔普斯:他说你不能这样做,这么做是错误的。所以我改变了很多,从错误中学会了改变。
(选自《杨澜访谈录》,有删节)
【注释】①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人夺得八枚金牌,创造了游泳史上的奇迹。这是他在获得第八枚金牌后接受的访谈。②雅典奥运会前,澳大利亚运动员索普曾多次表示菲尔普斯不可能在雅典奥运会夺得7枚金牌。③施皮茨是美国著名的游泳运动员,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创造了奇迹,一人独得7块金牌,并创7项世界纪录。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的记录被菲尔普斯打破了。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菲尔普斯小的时候患有多动症,让他学习游泳,是他母亲为治疗他的病症而想出的对策,用以释放他过剩的精力,这使他后来变得很强壮。 |
B.菲尔普斯在15岁时就代表国家参加了2000年在悉尼举办的奥运会。雅典奥运会时,虽然他只有19岁,但却已经是第二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了。 |
C.在雅典奥运会上,菲尔普斯执意要求参加200米自由泳的比赛,为的是要跟索普在这个项目上一决高下,结果却败给了索普。不然的话,他还会多获得一块金牌。 |
D.渴望金牌、渴望与世界最优秀的选手进行最出色和最完美的比赛,为此,菲尔普斯把索普否定自己的话写下来贴在储物柜里,来激励自己,鼓舞自己。 |
E. 和大多数人一样,菲尔普斯的成长也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他也经历过失败的痛苦,也经历过人生的教训。可贵的是,他能够在犯下的错里吸取教训,不再犯错。菲尔普斯由一个水池里的懵懂顽童,到在北京奥运会上独揽八枚金牌,成为一个传奇。他的成长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请概括说明。
答:菲尔普斯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他具有体形、肌肉等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外,纵观全文,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促使他成功。
答:菲尔普斯在访谈时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我不无裨益。”请结合菲尔普斯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
[法]阿尔丰斯·都德郝运译
科尔尼耶老板是一个老磨坊主,在面粉里生活了六十个年头,酷爱自己的行当儿。面粉厂的创办害得他好像发了疯。整整一个星期只看见他在村子里奔来奔去,他说,“这伙强盗为了做面包使用了蒸汽,那是魔鬼的发明,而我,我使用密史脱拉风和特拉蒙塔纳风干活儿,它们是仁慈天主的呼吸……”但是没有人听他的。
老人于是恼羞成怒,把自己关在磨坊里,像一头野兽那样独自一个人生活,甚至连他的孙女维薇特,一个自从父母去世后世上只剩下爷爷这么一个亲人的十五岁的孩子,他都不愿意把她留在身边。可怜的小姑娘不得不自己去谋生,当雇工,收割庄稼,养蚕,或者采摘油橄榄。可是这个孩子,她的祖父看上去又好像很爱她。他常常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用两条腿走上四法里的路,到她干活儿的农庄去看她,到了她旁边,他一连几个小时边哭边望着她……
当地的人都认为老磨坊主是出于吝啬才把维薇特撵出去的。让自己的孙女儿去冒遭受工头们的粗暴对待和年轻女帮工可能遭受到的各种苦难的危险,像这样从一个农庄流落到另一个农庄,这并不能给他脸上增添光彩。一个像科尔尼耶老板这样有声望,而且过去一直非常自尊自重的人,现在赤着脚,戴着一顶有窟窿眼的破便帽,围着一条烂成碎片的阔羊毛腰带,像个真正的波希米亚人那样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认为很不像样子……科尔尼耶也清楚地感觉到了,因此他不敢再过来坐在本堂区财产管理委员席上。他总是在教堂深处的圣水缸旁边,跟穷苦人待在一起。
在科尔尼耶老板的生活中有着令人费解的地方。很久以来村里就没有人再往他那儿送麦子,可是风车的翼子一直像以前一样不停地转动……晚上还能在路上遇见老磨坊主赶着他那头驮着大面粉口袋的驴子。
“晚上好,科尔尼耶老板!”老乡们朝他嚷着说,“磨粉生意一直很好吗?”
“一直很好,我的孩子们,”老人乐呵呵地回答,“谢天谢地,咱们不缺活儿干。”
这时候如果有人问他究竟从什么鬼地方弄来那么多的活儿,他会把一只手指头放在嘴唇上,郑重其事地回答:“别声张!我是在为出口干活儿……”再进一步问就什么也问不出来了。
至于把头伸进他的磨坊,那就连想都不该想,连小维薇特也没有进去过……
我们经过时,看见门总是关着,风车巨大的翼子一直在转,老驴子吃着平台上的青草,一直瘦骨嶙峋的大猫趴在窗台上晒太阳,凶巴巴地望着您。
这一切有一股神秘的味道,引起了纷纷的议论,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
然而日子一长,真相终于大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
我有一天注意到我的最大的一个男孩子和小维薇特互相爱上了。我担心会出意外,想立刻把事请安排安排妥当,于是一直上磨坊去找做祖父的谈一谈……啊!这个老巫师!您倒是应该看看他是怎样接待我的!根本不可能让他把门打开。我凑近锁眼好歹总算把我的理由解释清楚。
老人没让我来得及把话说完,就非常粗暴地朝我叫喊,如果我急着要给我的儿子娶一房媳妇,我很可以上面粉厂去找那些姑娘……请您想一想,听了这些恶言恶语我的血一下子涌了上来,回来把我的失望告诉孩子们……这一对可怜的小羊羔简直没法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要求我答应让他们俩一同上磨坊去找祖父谈谈……我没有勇气拒绝,刺棱一下我的这一对恋人跑了。
他们到了上面,正好科尔尼耶老板刚进去。门紧紧锁上,但是老人临走把梯子忘在外面,两个孩子立刻想到从窗子钻进去,看一看这座出名的磨坊里究竟有些什么……
真是怪事!安置磨子的那间屋子里是空的……没有一只口袋,没有一粒麦子,连墙上和蜘蛛网上都没有一点面粉……甚至被磨碎的麦粒的那种热烘烘、香喷喷的气味也闻不到,而一般磨坊里都充满这种香味……动力轴上蒙着一层灰尘,那只瘦骨嶙峋的大猫睡在上面。
底下的一间屋子有着相同的悲惨和破败气氛:一张破床,几件褴褛的衣服,楼梯的梯级上放着一块面包,接下来在一个角落里有三四只破口袋,从里面漏出石灰渣和白黏土。
这就是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他为了保全磨坊的荣誉,使人相信磨坊在磨面粉,晚上在大路上用小毛驴驮来驮去的,正是这些石灰渣……
两个孩子痛哭流涕地走回来,把他们看到的情况讲给我听。我听完以后心都碎了……我一分钟也没有耽搁,立刻奔去找左邻右舍,把事情三言两语地告诉他们,我们商定应该立刻把各人家里的小麦都送到科尔尼耶老板的磨坊去……整个村子的人都上路了,我们赶着长长的一队驴子来到山冈上,驴子都驮着小麦,这可是真正的小麦!
磨坊的门开得大大的……在门前科尔尼耶老板坐在一包石灰渣上,双手抱着头哭。他刚才回来发觉有人趁他不在钻进了他的家,发现了他的悲惨的秘密。
“我多可怜啊!”他说,“现在我只有去死了……磨坊的名声给败坏了。”
我们全都像是在从前磨坊主的那些好日子里一样大喊大叫:
“喂!磨粉呀……喂!科尔尼耶老板!”
科尔尼耶老板眼睛瞪得老大。他抓了一把麦子放在他那只衰老的手的手心里,同时又笑又哭地说:
“这是麦子……老天爷……好麦子!让我好好看看。”
接着他朝我们转过身来说:
“啊!我知道你们会回到我这儿来……所有这些面粉厂老板都是强盗。”
我们想把他高高抬起来,抬到村子里去。
“不,不,我的孩子们,我首先应该去喂喂我的磨子……你们倒是想想!它已经有那么长时间没有吃过东西了!”
我们眼睛里含着眼泪看着这个可怜的老人奔过来跑过去,捅破口袋,照看磨子;麦粒被碾碎了,精白的面粉扬起来飞向天花板。
应该说句公道话,从这天起,我们从来没有让老磨坊主缺少活儿干。后来有一天科尔尼耶老板死了,我们的最后一座磨坊也跟着停止了转动,这一次永远停止了……在这个世界上凡事都有个结束,应该相信,风力磨坊像罗讷河上的马拉驳船、王家法院以及有大花图案的礼服一样,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文章有删节)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热爱自己的磨坊工作和怕别人知道自己没有经营好磨坊而丢面子,科尔尼耶老板想尽办法维护着“咱们不缺活儿干”的谎言。 |
B.老磨坊主让自己的孙女儿冒遭受工头们粗暴对待的危险去做工,这一情节表现出时代变革时期人们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人情的冷漠。 |
C.小说中几次关于磨坊景物描写不但渲染出衰败冷清的氛围,也暗示出人物的境遇,配合了情节的发展。 |
D.由于村里人的支持,磨坊再度繁荣,一直到科尔尼耶老板去世,这件事反映出村里人的善良纯朴。 |
E.文章结尾说“风力磨坊像罗讷河上的马拉驳船、王家法院以及有大花图案的礼服一样”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到来的赞扬。小说主人公科尔尼耶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小说题为“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这个秘密真相大白之前,有哪些细节暗示?请概括说明。(6分)
答:随着科尔尼耶老板的去世,一座磨坊也跟着停止了转动。有人说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有人说这是人们的迷失。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
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
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