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50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图所示,A、B、C、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xA=16.6mm、xB=126.5mm、xD=624.5mm。
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1)打C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2)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用xA、xB、xD和f表示)
如图所示,带电粒子在“云室”中运动时,可呈现其运动径迹,将“云室”放在匀强电场中,通过观察分析带电粒子的径迹,可以研究原子核发生衰变的规律.现将一静止的放射性14C放入上述装置中,当它发生衰变时,可能放出α粒子或电子或正电子.所放射的粒子与反冲核经过相等时间所形成的径迹如图4-3-1所示(发生衰变后的瞬间放射出的粒子和反冲核的速度方向与电场强度E垂直,a、b均表示长度).则
(1)14C发生衰变时所放射出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
(2)14C发生衰变时所放射出粒子的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___(填“①”或“②”).
(3)14C的衰变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推导发生衰变后的瞬间放射出的粒子与反冲核的动能之比.
一小瓶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液体,它每分钟衰变6 000次.若将它注射到一位病人的血管中,15 h后从该病人身上抽取10 mL血液,测得此血样每分钟衰变2次.已知这种同位素的半衰期为5 h,则此病人全身血液总量为______________L.
1919年卢瑟福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由此发现_____________.图中A为放射源发出的_____________粒子,B为_____________气.完成该实验的下列核反应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911年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发生了________(选填“大”或“小”)角度散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若用动能为1 MeV的α粒子轰击金箔,其速度约为________m/s.(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均为1.67×10-27 kg,1 MeV=106 eV)
X射线散射后波长会改变,是由于X射线光子和物质中电子__________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