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Q表示美元的数量,P表示美元的价格(单位:人民币),S是美元的供给曲线,D是美元的需求曲线,对图中由Ml 点至M2点产生的变化可能的原因及结果描述正确的是
A.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在美国国内购买力上升,美元对内贬值 |
B.美国从中国增加进口,导致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美元对人民币贬值 |
C.中国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人民币在中国购买力下降,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 |
D.美国对中国增加出口,导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供给上升,美元对人民币升值 |
读郑板桥《渔家》,卖得鲜鱼百二钱,买粮炊饭放归船。拨来湿苇难烧着,晒在垂杨古岸边。据此回答6-8题。
“卖得鲜鱼百二钱”的目的是
A.获得粮食的价值 | B.获得粮食的使用价值 |
C.获得粮食的交换价值 | D.获得粮食的价格 |
“拨来湿苇难烧着”中的“芦苇”不属于商品,是因为
A.自然生长,没有凝结一般人类劳动 | B.烧不着,没有使用价值 |
C.没有用于交换 | D.属于诗人的私有财产 |
诗中的“百二钱”属于
A.等价物 | B.一般等价物 | C.价格 | D.货币 |
假定市场上待售商品1000亿元,并且待售商品的价格水平为1元,纸币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流通两次。此时需要发行多少人民币
A.500亿元 | B.1000亿元 | C.1250亿元 | D.1500亿元 |
小张在商店购买一件打折商品,原标价为人民币50元,实际支付40元。在这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支付手段 | B.流通手段 | C.价值手段 | D.贮藏手段 |
货币的本质是
A.一般等价物 | B.商品 | C.金银 | D.人类劳动 |
商品的价值是指
A.每个生产者的具体劳动 | B.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
C.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 D.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