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6世纪,梭伦在雅典实行改革,公元前4世纪,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可以说,这是东西方不同国度在几乎相同历史时期实行的变法。
材料一 (梭伦的诗歌)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待遇不同。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奖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为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梭伦改革的最重大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之后,“秦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3)两次变法都涉及“法治”,两者内涵是否相同?各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5) 上述材料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差异?
(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1:每工作小时创造的GDP的年均增长率(%)
年份 |
1913—1950 |
1950—1973 |
1973—1990 |
美国 |
2.48 |
2.77 |
1.41 |
法国 |
1.92 |
5.03 |
2.94 |
日本 |
1.80 |
7.74 |
2.97 |
表2:商品出口年均增长率(%)
年份 |
1913—1950 |
1950—1973 |
1973—1998 |
美国 |
2.2 |
6.3 |
6.0 |
法国 |
1.1 |
8.2 |
4.7 |
日本 |
2.0 |
15.4 |
5.3 |
上述表格根据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美、法、日三国的资料整理而成。提取两表中有关1913—1998年间美、法、日三国发展对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池,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元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繁荣的经济是政治稳定、文化灿烂的前提,古代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领先于世界,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请回答一下问题:
(1)请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在生产工具和土地所有制方面变革的具体表现。(4分)指出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并归纳其特点。(4分)
(2)分别指出“市”在魏晋南北朝和北宋发展的具体表现。(4分)
(3)中国古代政府大多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谁?列举一项明清统治者实行的与之有相似影响的经济政策?(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为时常想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全球通史》
“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大国崛起》
材料二: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请回答:
(1)材料1中“东方和西方”的核心国家各是谁?(2分)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3分)
(2)材料2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2分)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3分)
(3)结合材料说明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1分)以上大国关系的变化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统治末年,普鲁士岁入700 万塔勒(货币单位),其中的600 万塔勒被他用在了军队上。……他终生坚信这样的信条:“朕乃国王,故可为所欲为。” ……普鲁士是他的私人财产,要按照他的意旨来管理……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依据材料二指出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的普鲁士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德两国建立代议制后君主地位的差异。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