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下列是有关民国初期(1914 年一1921 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此资料说明民国初期中国棉纺织工业
年份 |
1914年 |
1918年 |
1919年 |
1920年 |
1921年 |
布机(台) |
2316 |
2736 |
3839 |
4139 |
4139 |
纱锭(枚) |
544780 |
647570 |
658748 |
842894 |
1248282 |
A.在各行业中发展最快
B.在迅速发展中内部蕴含着危机
C.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
D.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1901 年《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此教科书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下为此书部分内容
“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曰电”。
“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申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此教科书的出版
A.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B.反映了近代教育的普及 |
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 D.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 |
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 B.抑制了土地兼并 |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
李贽在其《石潭即事其四》中写道:“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年来寂寞从人漫,只有疏狂一老身。”以下对此诗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李贽的观点在当时不为世俗所容 |
B.李贽认识到了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
C.李贽的主张遭到道学家们的攻击 |
D.表达了诗人敢于蔑视世俗的“异端”思想 |
【改编】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唐朝御史台的职能有()
①监督和执行国家律令②负责地方财政③维护封建礼仪④纠察、弹劾不法官吏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