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
|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
|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
|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
内容丰富、体系完备,为后世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被尊称为“法律圣经”的古代法律文献是:
| A.中国《法经》 | B.古罗马《民法大全》 |
| C.英国《权利法案》 | D.美国1787年宪法 |
《罗马帝国发展史》指出,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但帝国的行政人员很少。公元1世纪初只有百人左右,这百人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创造这一历史奇迹的关键是罗马帝国:
| A.地理位置较优越,商贸发达 | B.推行义务兵役制,全民皆兵 |
| C.崇尚法治并有较完备的法律 | D.发挥了基督教的统治作用 |
罗马法第一条规定: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不决或企图逃跑,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皆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罗马法是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
| B.罗马法的规定太繁琐 |
| C.罗马法主张轻罪重法 |
| D.罗马法影响深远 |
公元前4世纪,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他死后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莫洛的家人败诉。法官判案的依据是:
| A.未成文的习惯法 | B.《十二铜表法》 |
| C.万民法 |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实质上是:
| A.否定公民民主政治 | B.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 |
| C.肯定国家制衡机制 | D.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