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涩泽荣一(1840—1931)提出“一手握《论语》,一手握算盘”的理论,并认为:“缩小《论语》与算盘间的距离,是今天最紧要的任务。”在他看来( )
A.要在学堂加强中文和数学教学 |
B.日本要增强实力迅速征服中国 |
C.日本要抓住机遇与欧洲竞争 |
D.伦理道德与发展经济是统一的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发展状况用下列哪句诗来形容比较恰当
A.“千呼万唤始出来” | B.“小荷才露尖尖角” |
C.“忽如一夜春风来” | D.“无可奈何花落去” |
有资料记载,广州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自1854年、后“纺业停顿”。另有资料记载:在通商口岸,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商办企业,“这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端,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标志”。这两段材料说明
A.广州失业人口很多,经济萧条 |
B.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指的是通商口岸的商办企业 |
C.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经济一蹶不振 |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条件 |
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的60%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18.9%。材料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 | B.中国近代商业贸易发展迅速 |
C.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 | D.鸦片贸易合法化 |
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
C.商品经济陷入困境 | D.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 |
下表反映了英、美、德三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危机的影响 |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
C.交通运输的改进 | D.世界市场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