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待其DNA完全标记上15N后转移到含有14N的普通培养基中培养9小时,然后提取DNA进行分析,得出含15N的DNA占总DNA的比例为1/32,则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是
A.1小时 | B.1.5小时 |
C.1.8小时 | D.2.25小时 |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 |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
下列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中,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 |
B.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 |
C.竞争在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 |
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 |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下列关于下图该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
B.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
D.若该种群在C点时的数量为10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