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回答问题:
(1)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 作用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 的光解。
(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 。
(3)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 ,直接能源物质是 ,后者主要是通过 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 。
(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N2,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 (有、无)淀粉。
如图1-2-4中甲为某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某动物细胞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途径,请据图回答问题:
甲乙
图1-2-4
(1)图甲细胞与蓝藻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标号)。某种毒素能抑制细胞有氧呼吸,该毒素损伤了[ ]________。
(3)假如图甲改为动物细胞模式图,不应有的结构是________(填标号),应添加的结构是________。
(4)若用含18O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培养图乙细胞,发现在合成分泌蛋白的过程中产生了HO,则HO的生成部位是[ ]________,18O在细胞中出现的部位依次为____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
(5)图乙细胞在分泌物分泌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将会发生改变,由此可以说明,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
细胞内受损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图1-2-3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图1-2-3
(1)吞噬泡的吞噬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图中自噬体由________层磷脂分子构成(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
(2)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人体细胞溶酶体内的pH在5.0左右,由此可知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4)图中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图1-1-2所示为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作答:
图1-1-2
(1)若此图示为衰老的细胞,则除细胞核体积增大外,细胞膜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功能改变,使________功能降低。
(2)若此图示为癌细胞,则明显增多的细胞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等。
(3)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该细胞的细胞膜,发现其对Ca2+的吸收率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氨基酸在人体内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可以转化为糖类等物质,对以上现象有抑制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
(5)用含18O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培养该细胞,结果发现在合成分泌蛋白的过程中产生了 HO,则HO的生成部位是________。
(6)胰腺中________________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调节糖代谢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果蝇的体色由等位基因A、a控制,眼色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下表是两只灰身红眼果蝇杂交得到的子代类型及数量。
灰身红眼 |
灰身白眼 |
黑身红眼 |
黑身白眼 |
|
雄蝇 |
152 |
148 |
48 |
52 |
雌蝇 |
297 |
0 |
101 |
0 |
请分析回答:
(1)果蝇体色性状中色为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染色体。
(2)实验中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和。
(3)F1代中灰身红眼雌蝇的基因型有种,其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4)让F1代中灰身果蝇自由交配,所得F2代的体色性状分离比为。与F1代相比,F2代群体中,纯合灰身果蝇的比例将。
(5)让F2代中一对红眼果蝇杂交,F3代中偶然出现了一只基因型为XbXbY的雄蝇,其原因可能是性亲本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时期细胞分裂异常所致。(不考虑基因突变)
(6)若果蝇体内一条由15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在一只黑身果蝇体内变成了仅含前40个氨基酸的异常多肽链,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此导致mRNA上第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多环芳烃菲在染料、杀虫剂等生产过程中被广泛使用,是土壤、河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下图表示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菌株Q的主要步骤。请回答:
(1)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
(2)步骤④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Q过程中,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原因是。采用固体平板培养细菌时要倒置培养的目的是
(3)接种环通过灼烧来灭菌,完成步骤④中划线操作,共需灼烧接种环次
(4)为了获得分解多环芳烃菲能力更强的菌株,研究人员又对菌种Q进行了诱变处理,得到突变株K。为了进一步鉴定菌株K并比较两种菌株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能力,设计了下列实验,请补全实验步骤:
①取9只锥形瓶均分成三组,编号A、B、C
②向A、B、C三组锥形瓶中加入的培养液。
③向A、B、C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
④28℃恒温培养3天后,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