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亚投行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财长或授权代表出席了签署仪式,按现有各创始成员的认缴股本计算,中国投票权占总投票权的26.06%。亚投行的“朋友圈”覆盖了五大洲。美国的欧洲盟友也纷纷加入,在主要经济体中只有美国和日本还榜上无名。亚投行迅速扩容之势表明
①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发生逆转
③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初步形成
④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2014年12月28日,青荣城铁正式通车,胶东半岛将实现“一小时生活圈”。铁路交通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
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
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
D.事物总是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
2014年7月1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致开场白时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这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处理好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C.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 D.两点与重点的关系 |
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前,中国凭借航海技术开通了与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新时期,沿着陆海两条“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中可以看出
A.人们可根据自己主观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
B.联系方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C.只要加强联系,就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
D.事物间的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 |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
B.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改变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 |
C.没有渐进的量的积累,任何质变都不可能发生 |
D.任何事物的量变引起的质变都是前进上升运动 |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家庭,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只有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才能将13亿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这段话启示我们,认识事物
A.既要侧重于抓住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
B.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 |
C.既要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又要着重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
D.既要看到发展的前进性,又要注意克服前进中的曲折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