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摘编自班固《汉书·张骞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出使匿域成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的历史贡献。(9分)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起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子揆度》:"百乘之国,中而立市 ","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万乘之国,中而立市"。
——《管子揆度》
材料二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三 唐都长安和北宋东京城市平面图。
材料四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当然,封建官僚体制……都延缓了这种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3)唐、宋时期市场的格局有何显著不同?反映了什么?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的原因。“延缓了这种改变”的因素有哪些?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他这样做的实质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最强烈的愿望,仍是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列强各国认为这是加紧侵略中国的极好时机,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会同响应。四国的修约要求,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于是,他们决心抓住一个机会作为借口,挑起战争。
——《鸦片战争简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等国决心挑起战争的原因有哪些?这次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兴车马之利,以利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兴银行,……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也。……
——《资政新篇》
(3)材料三提出了哪些经济主张?试说明其进步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议会大厦共有14个大厅,600多个房间。中央大厅将议会上下两院分开,南面一半是上议院,北面的一半是下议院。上议院正面坛台上有女王宝座,每年议会开会时,女王身着御袍,头戴王冠,坐在宝座上发表施政演说……下议院议会大厅略小,共有650个座位,大厅正中通道北端是议长座位,通道两旁各有数排长条硬凳,议长右边是执政党议员座席,左边是各在野党座席……1840年,英国决定对华战争的决议就是在这儿获得通过。观看议员开会非常有趣,他们在会议中可以随意叫喊,喝彩或起哄,是一种非常自由的议会形式。开会时可以让人们入内参观旁听。
——摘编自互联网资料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实行了哪一政治体制?(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
材料二
(2)材料二的图中体现了美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这一政体是通过哪一文件确立的?英美两国政体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方向?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我们并不是没有想到我们英国的弟兄。他们的立法机关想把无理的管辖权扩展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时常把这个企图通知他们。我们也曾把我们移民来这里和在这里定居的情况告诉他们。
我们曾恳求他们天生的正义感和雅量,念在同种同宗的分上,弃绝这些掠夺行为,因为这些掠夺行为难免会使我们之间的关系和来往中断。可他们对这种正义和同宗的呼声也同样充耳不闻。因此,我们不得不宣布脱离他们,以对待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态度对待他们:同我交战者,就是敌人;同我和好者,即为朋友。
材料二:……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以便本宣言可以经常呈现在社会各个成员之前,使他们不断地想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以便立法权的决议和行政权的决定能随时和整个政治机构的目标两相比较,从而能更加受到他们的尊重;以便公民们今后以简单而无可争辩的原则为根据的那些要求能确保宪法与全体幸福之维护。 因此,国民议会在上帝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下述的人与公民的权利……。
(1)分别指出上述两则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文件名称分别是什么 。
(2)分析比较,上述材料所涉及的两大社会政治事件在反抗的对象、斗争的性质和争取的权利等方面有何不同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九月初二,皇太极正式即位,使得努尔哈赤死后的政权危机成功地软着陆,并形成了以皇太极为大汗的四大贝勒共同执掌政权的政治格局。但推举出来的新汗“若不纳谏,不遵道”,众人还有权罢免他,而“更择有德者立之”。
对中原文化有着深刻体会的皇太极就将具自我牺牲精神的“士”作为他重要的选择,笼络和重用汉官:皇太极将汉官从满官之家拨出;使汉官仍任旧职,重用厚养;重礼相待,耐心求贤。
在皇太极的指示下,大量汉文典籍源源不断地被翻译为满文,并在辽东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在只知崇尚武功的满洲贵族和部众中传播儒家思想和君臣之道,而且效果是很明显的。
天聪五年(1631年)农历七月,汉官宁完我上疏,请求仿效汉族中原王朝制度,建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皇太极认为此议可行,经过与诸王贝勒大臣一番讨论之后,决定正式设立六部。通过设六部,皇太极直接控制了中央行政机构。
天聪八年(1634年)农历三月,皇太极第二次开科取士,分三个等级,一次录取生员二百二十八人,并赐其中十六名“通满洲、蒙古、汉书文义者”为举人。大量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正常化途径,减轻了他们对后金政权的排斥心理。—— 韩春艳《洪业——皇太极的盛京春秋》
(1)根据材料概括皇太极政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皇太极政治改革的性质并分析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