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第十二位乘客
阿尔贝特·列奥斯劳
这只白色瓷制的猫,有一对琥珀色的眼睛,摆在壁橱最上面一层。约翰穿过客厅走向厨房时,厌恶地朝它瞥了一眼。
杜伊正在洗碗槽边忙着,看样子已经先吃过早餐,桌上只放着一个人的餐具。约翰心里自然明白,匆匆吃了块面包,喝了半杯咖啡就离开座位站起来。
“今天早上,我要搭船到特慕冷叔叔那儿。”杜伊说道,她显然正等待着约翰的回答,然而他却不做声,只点个头,转身就走了。脚步声沿着楼梯渐行渐远。
约翰实在不能原谅杜伊,她简直太让人失望了。这是他们结婚以来第一次发生口角,全都是这只白瓷猫惹的祸!杜伊答应过不做任何不必要的开销,但还是买下了这只瓷猫,那些钱原本是省下来准备买汽车的。
约翰到现在一直都是搭公车到轮船公司上班,觉得自己在同事堆里显得格格不入,当别人谈论马力、活塞时,他一句话都插不上口。
想不到昨天一回到家里,就发现壁橱上多了只猫,他诧异的程度不难想象。
杜伊颇不以为然,她争辩说,屋子里也该有些令人赏心悦目的小摆设。两人一语不合,就大吵了一架。之后,谁也不理谁。今天早上,约翰下定决心不和杜伊说话,直到她自己认错。
当约翰到达轮船公司的办公室时,港口正笼罩在一片潮湿的雾气里,一个上午的时间好像永远过不完似的。约翰的思绪一直绕着杜伊转,当他正想写一封信以借此转移注意力时,突然被一阵持续不断的警笛声打断了。
他从窗口看到海防队鲜红得刺眼的小船,疾驶到河心,船头溅起泡沫般的浪花,尖锐的警笛声还夹杂着汽船呜呜作响的低沉信号。不久轮船公司里跑腿的男孩冲进办公室激动地叫着:“开往特慕冷的船翻了,在河中被拖船撞翻了。”
约翰不禁打了个冷颤。
约翰用颤抖不已的手拨了家里的号码。电话没人接,铃声不断地响着。
于是约翰跑向港口轮船停靠的码头,挤过人群。出事地点有大片油污,在那附近除了海防队以外,还有几艘汽船。从水中被救出来的乘客,个个都紧抓着缆绳和救生圈。约翰好不容易才挤到港口警卫旁边,警卫仔细听他叙述之后,很有把握地说:“乘客应该是全部获救了!你用不着为你太太担心!”
最后渡轮的驾驶员也上来了,他数了数乘客,一共有9位男士,两位女士,他不解地摇着头。
“我明明卖了12张船票”,他说,并仔细地打量被救上岸的人。“开船前有个年轻的太太上了船,但是她不在这里!”
约翰紧抓住他的手臂,问道:“她的头发是金色的吗?”
“我记不得她的头发是不是金色的。”渡轮驾驶员回答,“不过她把大衣上的风帽扯得很高。”
约翰呆住了,杜伊确实有件带风帽的大衣。
约翰心跳加速,悔恨交加。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杜伊今天早上一直等着他的原谅,但是他却头也不回地走了。为什么他一点都不体谅她?连她买只白瓷猫的喜悦都要剥夺?他实在太自私了,一心只想到自己。
人群又起了一阵骚动,人头朝着小艇慢慢停靠的防波堤攒动。一个女人被人用担架扛上岸来,湿淋淋的黑色长发披散在肩上。“她还活着,”护送她的医生说,“我们送她去医院。”
约翰松了口气,是他搞错了,杜伊并没有上船,担架上那个女人他并不认识。约翰挤出重围,沿着河岸走了一段路后跳上一辆计程车,对司机说了家里的住址。
当他奔向门廊时,看到他面前有个身影正要上楼,“杜伊”,约翰跑向她,将她搂进臂弯,紧紧地抱住。此刻他才发现杜伊手里抱着一个包装好的盒子。
“你上哪儿去了呢?”他急忙问道。杜伊莫名其妙地看着他,“我刚才到我买瓷猫的那家店铺去啦。可是不能退货。我想把它退掉,因为你讨厌它。”
“不!”约翰说,“把它留下来,它是世界上最漂亮、最有价值的白瓷猫。因为它,你没有去特慕冷而逃过一劫。”
在他们走进屋里的时候,约翰告诉杜伊今天早上发生在河上的一切,然后接过那只有琥珀色眼睛的白瓷猫,打开包装纸,把它放回壁橱的最上面一层。
(选自《中外经典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杜伊买来一只白色瓷制的猫,将它放在壁橱最高层,表明她非常喜爱这件小摆设,而正是这件小摆设刺激了约翰,引发两人的冲突。
B.杜伊买瓷器猫是为了美化家居生活环境,约翰买汽车是想到改善生活待遇,二人都没有过错,于是有限的收入便成为冲突的根源。
C.约翰对杜伊表面看十分冷淡,但是实质上还是非常关心杜伊的,他记清了杜伊去叔叔家的话,他一上午的思绪都没有离开杜伊。
D.“港口正笼罩在一片潮湿的雾气里”,这处环境描写,是一处伏笔,‘语简意丰,既表现了约翰此时惆怅的心情,也为事故发生作了铺垫。

E.突转,是本文情节发展的重要特点,约翰用冷战的办法,虽然没有改变妻子的态度,但意外的发生却也改变了他自己的态度。
(2)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中的约翰是一个怎样的人。                                                             
(3)“上午的时间好像永远过不完似的”,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约翰听到翻船事故后,其心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本文以“白瓷猫”为题比“第十二位乘客”更合适。请结合文本分析,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丁忧与守制
古代作品中,时有关于某官丁忧、某官守制的记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寓圃杂记》:“成化初,(陈)缉熙守制于家”,等等。
什么是“丁忧”呢?《尔雅·释诂》:“丁,当也。”《日知录·期功丧去官》注:“古人凡丧皆谓之忧。”可知丁忧是值丧、居丧的意思。丁忧一词源于《书经·说命》:“王宅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宅忧就是丁忧。古时候,不管是兄弟丧、姊妹丧,还是从父母丧、从兄弟丧,都可以称之为“忧”。只是到了后来,丁忧才特指遭父母丧或承重祖父母丧(所谓承重,是指长房长孙)。
《日知录·奔丧守制》上说:“《记》曰:奔丧者自齐衰(丧服)以下。以是古人于期功之丧无有不奔者。”“期”,指一年的丧服,可见古人遇有祖父母丧、伯叔父母丧、兄弟姊妹都要奔丧。陶渊明《归去来辞》自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职”即是一例。后来又将奔丧限制在期服(即一年的丧服)的范围之内。至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才废除了期年奔丧的制度,认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均为一年的丧服,如果都让奔丧守制,有的一个人连遭数丧,或者道路数千里,那就会导致居官日少,更易频繁,旷官废事,于是决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自此以后,相沿成习,奔丧丁忧仅限于父母丧或陌生祖父母丧。
那什么是守制呢?所谓守制乃是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
一、一般人要谢绝应酬事务,做官的则要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算闰月)。官员隐匿亲丧,被认为是“大不孝”,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闰八月,滑州掌书记孟升因隐匿母丧被大理寺断为流刑,而明宗则认为“将复投荒,无如去世”,于是赐其自尽。
二、禁止婚娶。丧中婚娶被认为违背礼制的。《春秋》文公二年(前625年)冬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纳币之事照例是不必记载的,史官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呢?原来这年冬天,文公的父亲僖公死了才不足二十五个月,而文公在居丧期间,竞张罗着送彩礼,所以史官乘笔直书而加以讽刺。
三、禁止饮宴。儒家认为,“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论语·阳货》),所以饮宴也是在禁止之列的。在居丧期间因宴饮而被责罚的事例也不少。如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四月癸未,陆赓故世,其子慎余、其兄博文在居丧期间着华丽的衣裳穿街过市,并饮酒食肉,结果都被打了板子,慎余流放至循州,博文被递解原籍。
四、禁止赴考。起初限制极严,即使是缌丧(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仅三个月的丧服)也不准赴考。宋天禧年间,举人郭稹冒缌丧赴考,被同辈告发,被交付御史台劾问(见《日知录·缌丧不处赴举》)。到了明朝限制放宽,除了服三年之丧的不得赴考外,余者皆不限。
对于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一般都要派遣官员慰问,并赐给钱米等物。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命吏部:“凡官员丁忧,已在职五年,廉勤无赃私过犯者,照名秩给半禄终制;在职三年者,给三月全禄。”(《日知录·奔丧守制》)清初,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赐给茶酒。至康熙年间,汉大臣陈廷敬有母丧,康熙皇帝便命令阁员查阅《明实录》中有关慰问的条例,并派遣内阁学士屯泰、翰林掌院事学士喇沙前往赐给茶酒。从此以后,慰问之典便成为定例。
丁忧和守制,从字面上是有区别的:丁忧就是居丧而言,守制则是就遵守居丧的制度而言。但在具体使用时二者的意思并无严格的区别,既可以说某官丁忧,也可以说某官守制。(张庆《丁忧与守制》)
下列关于“丁忧”“守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经·说命》“王宅忧”,宅忧就是丁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丁忧一词发源于此。
B.由于奔丧守制有旷官废事之弊,明朝在洪武年间进行了改革,规定除了父母丧和祖父母丧,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C.《春秋》文公二年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纳币指的是送婚聘的彩礼,《春秋》之所以直书此事,是因为“公子”违背了当时居丧的制度。
D.《论语·阳货》:“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可以看出,在儒家观念里,居丧期间是应该饮宴的。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时候,期功之丧,都可以称之为“忧”,都要奔丧。陶渊明“程氏妹丧于武林”,“情在骏奔”,说明了这一点。
B.守制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内容包括谢绝应酬、解除职务、禁止婚娶、禁止饮宴、禁止赴考等等。
C.按照居丧的制度,父母之丧,官员须在家守考二十七个月,但特殊情况下,实际守孝期会更长。
D.对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都会遣人慰问,并视情形赐予不等的财物。

根据原谅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守制和丁忧并提,是由于二者虽然字面上不同,但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用。
B.在古代,不遵守居丧的制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或舆论的谴责。
C.明代在丁忧守制上进行了一些改革,相关的制度规定较前代更加务实、开明。
D.清朝,汉族官员居丧,皇帝不会派官员慰问。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赐给茶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知本家”还是“资本家”
初见袁隆平,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瘦,个不高但精神好。
“过完80岁生日之后,我有一个理想,就是90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现在我又多了一个理想,希望我的母校能成为世界名校。”在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上,袁隆平对记者再次重申理想,其中超级稻亩产千公斤的理想,他在多个场合说起。
由于时间紧迫,对于记者的诸多问题,袁隆平的回答总是能省则省,不能省的话就一句带过,但是谈到超级稻,话匣子就合不拢,一个又一个专业名词扔出来,不管在场的人懂不懂。
“我们正在向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进军。按照计划到2012年实现亩产达到830公斤目标,到2015年实现亩产达到900公斤目标。现在看来,两年之内实现亩产830公斤的目标没问题。今后再努把力,争取提前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言之切切,足见对水稻研究情深。
梦想在变,从500公斤增长到1000公斤。同样,从杂交稻到超级稻,袁隆平探索了40多年,一辈子干一件事,坚持的信念是什么?
“饿起来的滋味很不好受啊。”
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小时候经常饿肚子,切身的感受,支持他数十年在湖南一个偏远山区从事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他领衔研究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如今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袁隆平说,如果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技术推广开来,将养活约2.2亿人口。
从来不管隆平高科的股价转变,从“知本”到“资本”
袁隆平创造了太多的第一,但有个第一恐怕从来不曾有人想过——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
截至10月9日,隆平高科收盘价为16.73元,在其上市后,其最高股价达到47元。
按照隆平高科最高价47元计算,袁隆平持有的400万股的最大市值为1.88亿。更有一份来自某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价超过1000亿元。
他列举了自己的收入:每月工资6000多元,还有股份分红、稿费、咨询费等“额外收入”,每年总共有30多万元。
至于股价:“我从来不管这个事。”他的回答简短且干脆。
说起隆平高科的创立,“刚开始我是坚决不同意的,我又不是生意人!”。他说,今天说袁隆平涨了2分钱,明天说袁隆平跌了2分钱,不好听。
但后来基于两点,他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我的理想是让超级稻走出国门。”于是有外国公司找上门,说他们出钱,占大头,袁隆平觉得划不来。
“品种是我们的,技术是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的,什么都是我们的,凭什么你占大头?”
其次,1999年袁隆平69岁。“一般到70岁,就不能当首席,科研经费就没有那么多,隆平高科说可以每年给200万的科研经费,我说可以。”
就这样,有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出任名誉董事长。
这样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
日前,武汉通过了“15个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及指导意见”,提出院士作为领头人每人带动一个产业发展,成为和袁隆平一样富有的院士。
让院士带领一个产业的发展,他认为“这个是对的”,因为经济要发展,新兴产业会带来动力。
澄清“家里有六七辆车”花钱不挥霍不浪费
因为“千亿”身价,他被冠上“名誉富豪”的称呼。
“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袁隆平抛出他的财富观。
而发生在袁隆平身上与“钱”有关的事,都被作正面教材宣扬。
其一是喜欢15元的衬衫。曾在出席某论坛时,谈到对金钱的看法,袁隆平曾说: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其二是去年七月,袁隆平院士被市民发现在2008湖南车展上,为给老伴挑选座驾,有报道称,袁隆平“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了”,欲买第八辆车。
虽然议论一边倒地表示支持和理解,但袁隆平还是在武汉给予澄清:“没有的事情,就是当时陪着老伴去车市逛逛,不知道为什么被传成那样。”
“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
最朴素的道理最珍贵,这点在袁隆平身上体现明显。
他说:“做事先做人,这是老生常谈,也是我这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
而他认为自己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
在做人上,他对青少年的期望是:公字多一点,私字少一点。
他现在大量的工作还是在试验田里:“我基本上每天都去,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开始直到收获,都去。这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任务。”
“现在有少数人搞学术腐败,就是名利心、享乐心太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到头来害人害己。人还是踏踏实实的好,一个人越是出名就越要谦虚谨慎,越要夹着尾巴做人。”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心宽,地才阔。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在多个场合说过这个梦想。
不管有多少光环,有多少身份。他说,他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
( 选自《大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袁隆平(1930年9月7日-),江西九江德安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等。
②袁隆平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3月,袁隆平因对粮食安全贡献,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袁隆平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时刻关心人民,解决了世界性的粮食问题,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B.袁隆平的梦想在变,他培育出了亩产500公斤、83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C.袁隆平,数十年埋首田间,潜心科研,攻克难关。在对抗贫穷和饥饿的征途上,他永不停步,即便耄耋之年,仍壮志不改。
D.袁隆平拥有的隆平高科上市后,其最高股价达到47元。有一份来自某评估机构的报告称,袁隆平身价超过1000亿元。他创造了“知本”到“资本”的奇迹。

E.袁隆平认为,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花钱,不奢侈不浪费。“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也突出了光环下的袁隆平自我保护意识强。
(2)本文主要表现袁隆平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3)袁隆平是“知本家”,还是“资本家”?请简要分析。
(4)袁隆平有着怎样的财富观?他的这种财富观有什么现实意义?试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城市人的压力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6点钟自动开启,起到闹钟的作用。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7点7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 “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劳累了。”“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 “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的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梦境中,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艾丝尔姨妈,却因害怕以致而对与她同行感到为难,这折射了城市人因紧张忙碌而无暇顾及亲情的现实。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C.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扶持路,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
D.当发现被大象挡住去路的状况并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上班迟到而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了。

E.小说主要是写“我”的压力,而以“城市人的压力”为题,突出“我”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使“我”的生存状态成为城市人生活的缩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小说为什么反复写到“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自古以来,哈尼人都是修沟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来灌溉梯田,水沟开挖量巨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个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独立承担。哈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通过出资的多少和投入人力的多少核定每个村寨、每一户的分水量大小。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哈尼人发明了分水木刻来进行分配。分水木刻,哈尼语称“欧斗斗”,它是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材质坚硬的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度不一凹槽的一根横木。
尽管在哈尼人分水制发明和形成的时代并没有所谓“技术美”这样的名词出现,但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技术美的内涵首先由技术品表现出来。人们创造任何一个技术品,都是具有实用性的。分水木刻作为分水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哈尼人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的工具,起到了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用水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分水木刻放置于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水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窄的凹槽决定了每个子水沟所灌溉梯田水量的大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约定的用水量。哈尼人还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分水木刻,长方形的设计,比其他形状更能防止水流的溢出,进一步提高了分水的准确性,且用料最省,是实现分水功能的最大化的典型形式。可见,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不仅具备了实用性,还具有了美的形式。
分水制是指哈尼人经过村与村,户与户集体协商,根据挖沟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确定每块梯田的水流量大小的民间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是商定分水木刻上凹槽宽度的一系列民间规约,是体现分水木刻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分水制约定,投入多者,分水木刻凹槽宽,水流大,反之,投入少者,凹槽窄,水流小。为了确保凹槽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准确,一般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为一基准单位,按照之前的协商结果对水流量进行分配,对用不了一个用水单位的,则缩减为一指、二指、三指进行细分,其中排除用小拇指宽度进行计量。照各家权益定制出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调节了各家各户的用水,这样既公平合理而又有科学性。
分水制虽然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与分水木刻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内容与其外在形象的相互统一,不可避免地以技术美的形态表现出来。。分水制度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哈尼人代代相传,凝聚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而是人的情感,对待分水制已经不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欣赏,更是对对象存在的审美。在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水制还一直在沿用,它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使分水的模式更趋于合理、更具有系统性和易于管理,给哈尼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因此,分水制也渐渐和审美主体使用上的满意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愉悦感和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下列关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在哈尼语中称“欧斗斗”,选用坚硬的木料制成,是哈尼人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的工具。
B.分水木刻放在每个水沟的分叉处,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度的凹槽决定了每块梯田的用水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灌溉量。
C.分水木刻通过在横木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不一的凹槽调整水量大小,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技术美的价值。
D.分水木刻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这种设计与其他形状相比,既能防止水流的溢出,提高分水的准确性,又能节省用料。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发明和形成,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技术美”这一名词,但是,哈尼人在发明制作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形态的存在。
B.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质载体,能够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C.分水制是哈尼人集体协商的分水约定,它是根据挖沟渠时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来决定每村、每户、每块梯田的水量大小的,投入多凹槽就宽,投入少凹槽就窄。
D.为了进一步确保凹槽计量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部宽度为基准单位,进行更细致的分配。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尼人修渠灌溉梯田,由于开挖沟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此,单个人、户、村难以完成,于是他们就联合挖沟引水灌溉梯田。
B.作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一旦与分水木刻这一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内容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技术美的形态。
C.任何技术品的出现,最初都应首先考虑的是其实用性,而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就会考虑其审美价值,哈尼人的分水木刻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品。
D.自古至今,哈尼人一直使用这种分水制,原因在于它既提高了生产劳动效率,又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邓正来:读书人,践行者
秋风
与先生相识,已有十余载。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阴差阳错,走入行政,转到商业。皆不合性情,乃回到文字世界,而切入新闻圈。当时,杨浪先生在筹办《三联生活周刊》,我当见习记者。根据自己的肤浅观察,提出一个选题:民间学术生态。其中最为醒目的代表人物就是邓正来先生。
记得是在海淀某处公寓中,采访先生。先生局促于书刊拥挤的办公室。谈的是什么,全忘记了,文章最后是否发表,也不清楚。但先生的神态至今十分清晰,清俊、严肃而刚毅。那种生活很苦,但那种生活很充实,先生乐此不疲。
这次采访对我影响极大。有朋友说,我与先生的人生路有相似之处:做学术个体户。确实,经济与政治情势变了,读书人的生存空间扩展了。但是,先生能够那么从容地在学术和政治建制之外生存、思考、写作,的确需要过人的勇气。是的,不管是会场的正式发言,朋友的漫谈,或酒桌的嬉闹,先生身上总散发出一种强劲的“气”,饱满,有力量。他的生命因此而始终放射着夺目的光彩。即便微博所传那张穿着病号服的照片,也英气逼人。
先生的独立生存状态鼓励了我,我也走上了学术个体户之路,一边在新闻界中工作,一边自己学习、研究。而与当时大多数热爱自由的青年一样,我学习的最为重要的文献,就出自先生之手:先生翻译的哈耶克著作:《自由秩序原理》出版于1997年,《法律、立法与自由》出版于2000年,《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出版于2003年。
先生那种独特的翻译风格,以及每本译著前严谨而篇幅极长的译者导言,相信给所有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后者,可谓译界一大创举。中国人当学习西方思想、学术,翻译就是一条捷径。然而,如何翻译?今日坊间所见者,多为机械的翻译,译者对原著缺乏情感投入,对其学理亦无深入理解。故而经常辞不达意,甚且贻害学子。
但中国另有一优良的翻译传统。严复当年曾采用“译述”之法,实际上是“翻译性创作”。这种做法透露了具有思想家气质的翻译者之主体性姿态:以我为主,融纳西学,铸就中国现代思想、学术体系。以邓先生之严谨,当然不可能采取严几道之法,但他与严几道之意相近,他进行的是“研究性翻译”,对文本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既有同情性理解,又有本地化思考。故而翻译过程中,文思泉涌,不能自已,而写下那些长篇的序文。可以说,先生的翻译独具一格,或可称之为“邓式翻译”,邓式翻译的过程就是融西学以铸造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这构成了我的楷模。
邓式翻译彰显了先生治学之显著特征:学以致用。先生是读书人,但先生也是践行者,以学问行道。他的学问不是自娱自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始终以世界视野,置身中国,探寻最为尖锐而重大的问题的解决之道。三十余年来,先生求索于中西学问世界,不是为了学问,而是为了求道。
因为哈耶克,我得以有机会与邓先生近距离接触。2005年,我有意发起成立一个研究哈耶克的民间学术性组织,得到新竹清华大学黄春兴教授的支持,最后定名“华人哈耶克学会”。邓先生闻听此信,立刻表示全力支持,并参加了当年8月26日在香山饭店召开的华人哈耶克学会第一届年会。邓先生恰为我的报告作评议。此后,邓先生多次参加哈耶克学会的会议,即便未克参加,也关心学会的活动,在学会的电子邮件组中经常发言。
再后来,我又有另一个机会与邓先生共事。2010年底,我加入天则经济研究所,进入理事会,而邓先生正是天则所的资深理事。邓先生出自民间,对于身在民间的天则所,心有戚戚焉。在天则的理事会上,他总是能够提出恰切的设想和解决方案。他还与张曙光老师共办学术期刊,试图撑开民间学术的空间,可惜刚出三期,就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戛然而止。
就在一个多月前,邓先生还积极准备参加天则所的理事会。因为住院,不能参加,也不忘天则所。特地写信给理事会说明原委。
12日,我到先生病房。前几天,先生经过痛苦的化疗,当日身体极为虚弱。但见我进来,仍然抖擞精神,坚毅而乐观,说话声音虽低,而不改严谨。出病房后,与先生助手交谈,得知先生病情实已相当危急。但绝未料到,只十几天,先生就驾鹤西去。斯人已去,思绪万千,草就这么一副挽联,以告先生在天之灵:
死生有命,知命以顺命,生则任重。
道不远人,求道而得道,死而后已。
(选自《南都周刊》2013年度第5期,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回忆作者大学毕业,做过行政,也干过商业,最后进入新闻圈,这样叙述既反映出当时大学生毕业就业很容易,又为下文引出邓正来先生作铺垫。也说明作者与邓正来的人生路有相似之处,都是学术个体户。
B.邓正来先生的办公室很局促,工作环境恶劣,说明他的家庭经济非常拮据,但他却不在意过得很充实,很乐观。他生病时,也依然坚强乐观,这些都反映出他的生命始终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C.邓正来在治学方面,讲究学以致用,不是孤芳自赏,自娱自乐,而是为了求道,为了有用于中国,以求解决中国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方法。这反映了他强烈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D.作者在发起成立“华人哈耶克学会”的民间学术组织时,受到了邓正来的全力支持,不但为作者的报告作评议,还坚持亲自参加会议并发言,这表现了邓正来先生对年轻一代的成长的关心爱护。

E.邓正来先生非常关注民间学术生态,无论是外国的,还是国内的,对民间学术的发展,曾提出许多恰切的设想和解决方案。还与其他人创办学术期刊,来撑开民间学术的空间,但由于他是学术个体户,所以期刊不幸夭折。
(2)文中提到翻译有“机械式翻译”“翻译性创作”和“研究性翻译”,请结合文本内容比较分析这三者的优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请你谈谈对文本中挽联的意蕴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作者认为邓正来先生是他的人生楷模,也是学界的真君子,这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