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Ⅰ表示我国2008年三省(区)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结构,图Ⅱ表示中国三个区域的粮食生产、消费、流通情况(箭头代表粮食流向,粗细表示流量大小,虚线、实线分别代表2000年前和2000年后)。读图,回答下列小题。下列关于甲、乙、丙三省(区)与主产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②、乙—③、丙—① | B.甲—②、乙—①、丙—③ |
C.甲—③、乙—②、丙—① | D.甲—①、乙—②、丙—③ |
下列有关中国粮食生产地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主产区①地商品率高,因自然条件优于其他两地 |
B.制约主产区②地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不足 |
C.主产区③地流入多,是因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差 |
D.箭头K以水运为主,主要是因为铁路、公路运力不足 |
人的一生往往要经历多次的搬迁移居活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一般有不同的迁移需求。美国人口学家罗杰斯等对迁移率与年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年龄—迁移率理论模型。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右下图,回答下列小题。X1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因素 | B.经济因素 |
C.政治因素 | D.社会因素 |
关于目前各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在X3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比美国明显 |
B.美国X3年龄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从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
C.我国X2年龄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南部地区迁往北部地区 |
D.我国X1年龄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东部地区迁往西部地区 |
读“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A.a→b→c→d→e→f | B.b→a→c→d→f→e |
C.c→b→d→a→f→e | D.d→c→b→a→f→e |
e图中“狗头石或骆驼石”属于()
A.花岗岩 | B.沉积岩 | C.大理岩 | D.玄武岩 |
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下图示意L湖及周边地区,读图回答下列小题。正确描述甲、乙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是()
A.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 |
B.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 |
C.乙河是L湖重要补给水源 |
D.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 |
对L湖东、西两岸芦苇分布差异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主导风向 | B.湖水盐度 |
C.沿岸坡度 | D.土壤肥力 |
下图为清代台湾岛西北部地区聚落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图中所示台湾西北部地区的各河流上游河段,最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A.峡谷 | B.三角洲 |
C.河漫滩平原 | D.沙丘 |
就清代初期而言,聚落主要分布在()
A.山地区和丘陵区 | B.平原区和台地区 |
C.丘陵区和平原区 | D.台地区和山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