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
聆听黄河
作者:李雪峰
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天空里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二分迷蒙。许是夜风把惊涛骇浪的飞沫远远地吹洒过来了,温馨了风缕,温馨了夜色,霏霏地浅浅地润湿了我们的眉发和呼吸。
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们的耳鼓汹涌而来。
终于,我们站在了那动人心魄的涛声里。
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荡,永远充满骚动,充满灵性的滔滔不息的黄河!
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轰轰作响的岩石上,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河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
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飞雨碎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岸在颤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
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就渐渐收敛了,渐渐风平浪静,渐渐恬静了下来。我从此才真的知道黄河是富有灵性的,就像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他让你认识的不仅是他的阳面,而且还有他不灿烂的另一面。
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黛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啁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
船近了。但看不清是乌篷,还是舢舨,只是欸乃欸乃① 地漂着。有缠绵的渔歌月光似地飞落过来,那歌声轻柔,淡泊,含着温馨的水汽,和着水流的起伏,轻风一样地婉转着。
我们一直站到月落西山。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谛听着。
同行里有朋友叹息说,没有看到黄河的浑黄和苍茫。我想,聆听黄河的声韵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就像倾听音乐,虽然看不到它所表达的那一种意境,但通过音符所意想的境界,比那种起初的风景更高远更优美。
黄河啊,我从我的耳朵里看到了你,我从一支雄浑而清丽的音乐里看到了你。
[注] ①欸乃:象声词。开船的摇橹声。
本文写了黄河的两种声音:一种是 的声音,另一种是 的声音。(摘选原文词语填空。2分)
选文第1段画线句描写的对象是月亮和星星,并没有涉及黄河的形象和声音。这个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从第6段或者第8段中任选一个精彩的比喻句,写出本体和喻体,并加以赏析。
作者在文末表达了自己的感触:聆听黄河的声韵比见到黄河更深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作者产生这种感触的原因。
抒情的方式有许多种,以下对选文和课文中抒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这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咆哮的黄河的敬畏之情。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摘自光未然《黄河颂》),这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与讴歌。
C“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手印。”(摘自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这是借事抒情,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与怀想。
D“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摘自王维《竹里馆》)这是托物言志,借夜静人寂,唯明月相伴,传达诗人孤独忧伤、难寻明主的心情。
给春天让条道
陈绍龙
①风大,却是吹面不寒,抬眼,有几只芽茎也似的风筝探向空中,顿觉,春已至。
②虽说心悦,却不免埋怨起来:这里是你们放风筝的地方么?
③这是郊外的一片山坡地,开阔,路宽,行人少,因其地处偏僻,市里在路边树了一块 “驾驶基地”的牌子,有几家驾校的学员在这里试驾,学车。车大多很慢,但有的“霸道”得很,也有的作蛇游状,好在路上极少有人,并无大碍。就是有行人了或是有其他的车了,也大多会让着我们的,人们知道我们都是初学者。车一律是黄牌照,教练车,内行人一看,知道是在警示你:离我远点。
④这样的时刻有两个孩子在路上放风筝是很危险的事情。
⑤加档,减档,踩离合,教练训斥声仍在耳边,一时让我们放松地停下来当然乐意得很。循着教练的目光,摇下车窗,看到天上有一只风筝!一时很静,细听,风筝还发出了“呜呜”的响声。这是一只装了竹哨的风筝。
⑥跟在后面的车都停了下来,静静地,举目向上,是风筝给枯燥的学驾生活带来了新奇,抑或是春天的突然造访让人们有了好心情?
⑦两个孩子原本是在路边的坡地上放风筝的,风大,孩子拉它不住,依着风,走着走着便走到路上来了。孩子显然在努力着,可风好像有意跟孩子作对,顺着路的方向跑。孩子左手相牵,其中的一个孩子牵着风筝的线,脸却并不朝天空看,不时地侧耳,是在听。听什么呢?另一个孩子则向他说着什么,一边用手向我们比划,笑。
⑧两个孩子仍旧努力地在牵那只不听话的风筝,路上停下的车显然对孩子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⑨孩子已近,细看,我大惊,牵风筝的孩子是个盲童。哦,他侧耳是试图在听风筝上的哨声。
⑩看到两个孩子“上路”了,且一时没有拽过来那只不听话的风筝,就在这时,走过来一个大人,大人身后又跟着几个孩子。原来,他们这一群人都在山上的坡地处放风筝。再远看,天空有好几只这样的风筝,发出“呜呜”的哨声。
⑾这是市里聋哑学校的孩子,老师领着他们来放风筝春游来了。放风筝的盲童和哑童是搭开来的,他们两人一组。不想,他们选择的这块能“放纵”自己的地方却是“侵占了我们的领地”。领头的教师满脸含笑,点头,用双手向我们比划,做着跟那个放风筝孩子一样的动作,接着,身后的几个孩子一起向我们比划。老师和孩子们在“说”:谢谢你们!这是手语。
⑿教练点头致意,出人意料的是教练将手放在胸前,点头,比画:我爱你们。
⒀教练也会手语?
⒁老师鼓掌。孩子们鼓掌。
⒂“我爱你们”,这是我学会的唯一一句手语。教练告诉我们,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放风筝,有好些年了。驾校的教练都会教学员们这句手语,春天的时候,要想着告诉学员,给上了路的孩子让条道,给春天,让条道。
(选自《读者》)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霸道:放纵: 文中第⑨段才点明放风筝的孩子是残疾儿童,但在上文中已有多处暗示,请找出两处。
(1)
(2)文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用“给春天让个道”作为题目有何深意?
天使的礼物
刘继荣
(1)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2)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尚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3)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4)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
(5)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6)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名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还远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7)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8)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9)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10)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迭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11)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12)傍晚,儿子又推我去广场散步。
(13)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14)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15)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16)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17)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选自《最感人的情感小小说——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有删动)请结合文章说说“天使的礼物”有什么含义。
文章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的心里百味杂陈?
“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个小小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母亲的一生,令人动容。读了全文,你有什么话想对文中的“儿子”说吗?
思念吴念真
(1)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好像很喜欢邻座那个长头发的女孩,常常提起她。每次一讲到她的种种琐事时,你都可以看到他眼睛发亮,开心到藏不住笑容的样子。
(2)爸妈喜欢听他讲那女孩子点点滴滴,因为从他的描述里仿佛也看到了孩子们那么自在、无邪的互动。
(3)“我知道为什么她写的字那么小,我写的那么大,因为她的手好小,【A】小到我可以把它整个包——起来哦!”
(4)爸妈于是想着孩子们细嫩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样子,以及他们当时的笑容。
(5)“她的耳朵有长毛耶,亮晶晶的,好好玩!”
(6)爸妈知道,那是下午的阳光照进教室,照在女孩的身上,女孩耳轮上的汗毛逆着光线于是清晰可见;孩子简单的描述中,其实有无比深情的凝视。
(7)三年级上学期的某一天,女孩的妈妈打电话来,说他们要移民去加拿大。
(8)“我不知道孩子们会不会有遗憾……”女孩的妈妈说,“如果有,我会觉得好罪过……”
(9)没想到孩子的反应倒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平淡。
(10)有一天下课后,孩子连书包也没放就直接冲进书房,搬下世界旅游的画册便坐在地板上翻阅起来。
(11)爸爸问他说:你在找什么?孩子头也不抬地说:我在找加拿大的多伦多有什么,因为xx她们要搬家去那里!
(12)【B】画册没翻几页,孩子忽然就大笑起来,然后跑去客厅抓起电话打,拨号的时候还是一边忍不住地笑;之后爸爸听见他跟电话那一段的女孩说:你知道多伦多附近有什么吗?哈哈,有破布耶……真的,书上写的,你听哦……“你家那块破布是世界最大的破布”,哈哈哈……骗你的啦……它是说尼加拉瓜瀑布是世界最大的瀑布啦……哈哈哈……
(13)孩子要是有遗憾、有不舍,爸妈心里有准备,他们知道唯一能做的事叫“陪伴”。
(14)后来女孩走了,孩子的日子寻常过,和那女孩相关的连结好像只有他书桌上那张女孩的妈妈手写的英文地址。
(15)寒假前一个冬阳温润的黄昏,放学的孩子从巴士下来时神情和姿态都有点奇怪。【C】他满脸通红,眼睛发亮,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好像捏着什么无形的东西,快步地跑向在门口等候的爸爸。
(16)“爸爸,她的头发耶!”孩子一走近便把右手朝爸爸的脸靠近,说,“你看,是xx的头发耶!”
(17)这时爸爸才清楚地看到孩子两指之间捏着的是两三条长长的发丝。
(18)“我们大扫除,椅子都要翻上来……我看到木头缝里有头发……”孩子讲得既兴奋又急促,“一定是xx以前夹到的,你说是不是?”
(19)“你……要留下来做纪念吗?”爸爸问。
(20)孩子忽然安静下来,然后用力地、不断地摇着头,但爸爸看到他的眼睛慢慢冒出不知忍了多久的眼泪。他用力地抱着爸爸的腰,把脸贴在爸爸的胸口上,忘情地号啕大哭起来,而手指依然紧捏着那几条正映着夕阳的余光在微风里轻轻飘动的发丝。
(节选自《这些人,那些事》)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完成下列的仿写。
思念是男孩讲起女孩的琐事时,发亮的眼睛;思念是男孩知道女孩移民加拿大时,翻阅画册的双手;思念是,。请你从文中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我选【】
赏析:读完文章,相信这些人或那些事一定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的柔软。请你结合文中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2分)
植物知道些什么
秦珍子
①一遇敌情,烽火台上的干柴便会被点燃,警报通过闪耀的火光迅速传递。大学专业课上的老师说,这是人类传播信息最古老的方式之一。
②和我一样,你也在为人类的这点儿本事而颇感得意吧?不过,要是如今有人说,总是“逆来顺受”的植物,也能对“邻居”发出险情警报,你有何感想?
③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的新书《一株植物所知道的》中,你便可以看到这样的案例:当枫树甲受到臭虫的袭击时,它就会向空气巾释放一种信息素。接收到信息素的枫树乙丙丁们马上开始分泌化学物质,抵抗兵临城下的臭虫。
④我几乎有些微微地忐忑了。难道说,当我在案板上把一个土豆五马分尸的时候,另外一些待宰的土豆正在做好毒杀我的准备?
⑤别说我杞人忧天,要知道,按照丹尼尔的说法,尽管人们在谈到植物时,觉得它们和石头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植物们感知世界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⑥一株捕蝇草如何适时关闭它多刺的叶片?一朵花如何得知春季的到来?丹尼尔的新书给出了答案:植物能“看到”、“闻到”和“感觉到”,懂“社交”,甚至拥有记忆。他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植物必需的独特基因组,决定哪些植物向往“光明”,哪些选择“黑暗”,而相似的基因组也是人体DNA的一部分。
⑦清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红光的照射就像“起床”命令,让植物们在阳光下尽情生长。傍晚,太阳在最后一缕远红光中落山,植物们“看”到指令,随之“入眠”。再看人类,同样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⑧不过,植物们虽有“视觉”,却太容易被人类蒙蔽。“揠苗助长”早就过时了,最新“人工调节植物生长”的手段是,在夜里闪几下红光——效果几乎等同于白天好几个小时的日照。
⑨除了“视觉”,植物还有“嗅觉”。寄生植物菟丝子自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番茄是自然界中菟丝子最常见的寄主植物。为了证明菟丝子“深爱”番茄,科学家们想了种种办法,包括把它们关在看不到对方的盒子里,把茄汁抹在橡胶上或是引入“第三者”小麦。
⑩结果,菟丝子果真“嗅”到番茄释放于空气中的微量化学物质,总是坚定不移地扑将过去。
11比如,前文中受到臭虫攻击的树枝,会以分泌信息素的方式警告同根生的其他树枝,与此同时,隔壁的树窃取到这种信号并从中获益。
12枝条并不是植物们互通情报的唯一信道。最新的研究发现,植物们还能通过相邻的根系传递信号。干旱来临时,最先发觉的植物会“告诉”邻居做好缺水的准备。
13如果这些都还不算猛料,那么做好准备: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和人类一样,植物也拥有短期记忆、免疫记忆甚至隔代记忆。比如,小麦幼苗在开始孕育果实之前,记得它们已经度过寒冬。而一些在恶劣条件下存活的植物会将更强的抵抗力传给子孙。
14下一次我踏着草地、捧着鲜花或嚼着蔬菜时,也许会想起这本书,有那么一瞬间,我也会对这些事实上很“敏感”的生命充满爱怜。但这爱怜持续不了多久,因为我记得书里的另一件事:捕蝇草闭合的前提是叶子上的感觉毛有两根被昆虫触碰,所以它必须记住第一根感觉毛已经被触碰了。但是这短暂的记忆只能持续约20秒,然后它便忘记了。
15这仍然让我觉得,自己所属的物种,确实要高级一些。结合全文,说说以“植物知道些什么”为题有哪些好处。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介绍了植物的哪些特点。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选择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请从第⑨段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6分)
柴草
冬荣
(1)星期天早晨,姜君老师准备出门买担柴草,刚出巷口,就碰上个卖草的。卖草人个儿很小,扁担上两垛蓬蓬散散的柴草把他遮得严严实实。姜老师喊了声:“卖柴草的,挑过来!”柴草垛颠了一下,停住了。她准备迎过去,柴草垛却前后调了个儿,向相反方向移去。这一瞬间,姜老师看出挑草的是个孩子。之后,就只能看见穿着草鞋的两只脚。那双脚刺了一下姜老师的心——这孩子,大冷的天连袜子都没穿!那双脚倒换得很快,步幅却很小,柴草跟着颠得慌慌乱乱。
(2)姜老师以为孩子没听清,就又喊:“喂,卖草的,卖柴草的!”这声喊不但没喊住孩子,反而加剧了柴草的移动和慌乱。姜老师明白,这孩子不是没听清喊声,而是在躲避,不,在逃避!姜老师前一阵回故乡办理母亲的丧事,耽误了买草时节,现在街市上柴草很少了,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就追过去:“小孩——小孩!”“买你的草啊——你跑什么跑?”小孩偏跑,拼命跑!跑到一个小巷口,一头扎进去。姜老师知道这是条死巷,便穷追不舍。她已经不单为了买草,而是要弄明白:他干吧要跑?巷子到头了,孩子扔下柴草,钻进旁边的厕所。没了柴草的遮挡,姜老师一下子看出来,这孩子是自己的学生尚百秋。她冲着厕所嚷:“百秋——尚百秋!你出来,出来!”没有动静。又嚷:“你出不出来?你不出来我就在这儿等,等到天黑,看你能在茅厕里过夜?”
(3)姜老师班上的住校生共29名,像尚百秋这样穷的孩子11名。家里没饭吃,爹娘又不全。每月四块五角钱的伙食费全靠他们自己去挣。春天钓泥鳅,夏天抓鱼、挖黄鳝,秋冬到岗上砍草拾柴,他们把全部的星期天和每日早早晚晚都用来挣饭钱。十四五岁的孩子,一个个长不出个儿,面黄肌瘦。两只手皴出一道道血口子,也舍不得买盒二分钱的蛤蜊油。砍一担草不容易,街市上人欺小,狠杀他们的 价。眼前这担草能卖上五六角钱就算孩子幸运了。这担草,她要定了,她怎么也能多给他两天的伙食钱。姜老师就挑起草,准备先送回家,明天再给他钱。担子一上肩,心里一惊:这担草少说也有80斤。一把骨头的尚百秋竟能挑得起?可孩子正是挑着它被自己追得跌跌撞撞跑了这么远!心一酸,落下一行泪来。她放下担子,走近厕所,“百秋啊,老师家里等柴草用,我先挑去,明天给你钱。”尚百秋突然由厕所里冲出来,拽住扁担:“姜老师,这草……这草不能卖给您!”“嗯?”“是——是别人订了的。”“哎呀,你怎么不早说呢——不对,你扯谎,谁订的?住哪儿?我跟你去!”拽着扁担的手不松,“姜老师,这担草不好,尽碎的。”“碎点就碎点儿,我是烧饭,又不拾掇房子!”“姜老师,这草太湿!”“没事儿,我晒晒。”尚百秋要哭了,“那,那这草就送给您了,您别给我钱!”说完,低了头拼命跑开。姜老师摇摇头,叹了口气。空着手的尚百秋她是追不上的。
(4)姜老师以为草真的湿,进院就摊开来晒。发现了两块石头,她一屁股跌坐在廊沿的石条上哭了起来。
(5)第二天,物理课上。她看到尚百秋一直低着脑袋不敢瞅她。她也不忍再看他。最后一个课时她让授课的朱老师捎一个纸条:“尚百秋,中午去我宿舍。姜老师。”她嘱咐朱老师一定要在下课后给他,以免影响他学习。
(6)刚吃完午饭,姜老师就在宿舍里等,桌上摆着件稀罕食品——切开了的心里美萝卜,这是特为尚百秋准备的,她是舍不得为自己买的。
(7)远远的,响起了嚓啦嚓啦的脚步声,尚百秋来了。嚓啦——嚓啦——姜老师感受着尚百秋身与心的全部沉重,沉重得她无法承受。没等学生站好喊报告,姜老师拉开门,“百秋!”一把拽进来,捺到凳子上。
(8)尚百秋低着头,两只皴得洗不净了的手在膝盖上颤抖着。姜老师伸过双手,搭住尚百秋两肩,努力摆出副轻松愉悦的样子。便想找一句合适的话开头,却总找不到。突然,她眼一热,一把搂过学生,哭出声来:“孩子,别,别害怕……”
(9)2002年金秋。姜君老师80寿诞。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二百多名学生前来庆贺。寿筵上,召集人副省长尚百秋讲述了上面那段发生在1960年的故事。他问寿星:“老师,您知道,当时我为什么那么怕您吗?”
(10)姜老师摇摇头,一冠银发颤动在灯光下,像笑容。
(11)尚百秋说:“因为您,太善良!”
(12)掌声如潮。
(13)尚百秋接着说:“如果说,几十年来,我走正了人生的路,那就是因为,我一直都在学习您!”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尚百秋讲述的故事概括出来。
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结合具体内容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那双脚刺了一下姜老师的心——这孩子,大冷的天连袜子都没穿1阅读下面两个文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下姜老师此时内心的感受。
(1)姜老师以为柴草真的湿,进院就摊开来晒,竞发现了两块石头。她一屁股跌坐在廊沿的石条上。
(2)突然,她眼一热,一把接过学生,哭出声来:“孩子,别,别害怕……”本文中除了姜老师,尚百秋的形象也很突出,请结合全文探究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姜老师的80寿诞上,尚百秋为什么要向大家讲述这个故事?